施銘洋 (施施) 醫師.醫路有你: AHA X AAP 新版更新重點:救命的鎖鏈,從臍帶到心跳 WFU

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AHA X AAP 新版更新重點:救命的鎖鏈,從臍帶到心跳

      
作者:施銘洋


一位兒科醫師與護士一起在做新生兒急救


生命的開始:第一口氣的守護

你有想過?一個人出生時,第一口氣是怎麼吸進去的?那一刻,對每個新生的寶寶來說,就像是命運的開關。有的寶寶大聲哭出來,有的卻靜靜地,等著那雙幫他呼吸的手。那一聲哭泣,是世界上最小卻最有力量的聲音,宣告一個生命的開始。


分秒之間的選擇

想像一下,醫護人員面對一位不哭的新生兒,空氣瞬間安靜下來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喉嚨,因為他們只有幾十秒,決定這個寶寶能不能順利呼吸。那幾秒的等待,像是時間被拉長,連空氣都變得沉重。這就是醫療團隊的目標:讓每一位孩子,都能順利吸到生命的第一口氣。


面對的困難

但現實並不總是這麼順利。每年都有許多新生兒和小朋友,因為呼吸或心跳停止而陷入危險。最大的問題是,全世界的做法不盡相同,這些看似細微的差別,卻可能是生與死的分界。

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,美國小兒科醫學會(AAP)和美國心臟學會(AHA)合作訂出了統一的兒童與新生兒 CPR 指南。他們希望,世界各地的醫療團隊都能用相同的節奏來守護生命。


為何需要一致的指南

為了讓做法一致,美國小兒科醫學會(AAP)與美國心臟學會(AHA)於 2025 年共同制定兒童與新生兒 CPR 指南。全球研究者蒐集資料、反覆驗證,只為把每一次急救做得更穩、更有把握。

臍帶處理

新生兒出生後,建議延遲夾臍至少 60 秒,讓寶寶能獲得更多血液與鐵質,幫助血液循環與氧氣運送。研究顯示,這樣能提升新生兒的血紅素濃度與鐵儲備量,對未來的發展也有正面影響。

若是早產或活力較弱的寶寶,也可以採用臍帶擠壓法(intact cord milking),讓臍帶中的血液更快流回寶寶體內,協助心肺功能穩定。對於未滿 37 週但不需立即復甦的早產兒,同樣建議延後夾臍至少 60 秒。這一分鐘雖短,卻能讓寶寶多獲得寶貴的血液與氧氣。

呼吸幫助

當新生兒一出生卻無法順利呼吸時,醫師與護理師會立即評估使用機器或手動裝置進行輔助通氣。建議的初始氣壓約為 20-30 cm H₂O每分鐘呼吸速率30-60 次,並根據寶寶胸口的起伏與膚色變化微調壓力,確保氧氣能有效進入肺部,幫助肺泡張開、避免塌陷。

CPR 品質

當孩子心臟停止時,要立刻開始壓胸。每次壓胸的中斷時間不應超過 10 秒,因為每一秒的延誤,都可能讓血流停止、減少大腦氧氣供應。嬰兒可使用雙手拇指環抱胸部並壓迫胸骨,若無法環抱,則可改用單手掌跟按壓。

異物卡住氣道

當孩子因食物、玩具或小物件造成嚴重氣道阻塞時,應立即採取行動。若孩子仍能咳嗽或發出聲音,應鼓勵他持續咳嗽,不要拍打背部;但若無法呼吸或說話,就表示氣道完全堵塞,必須立刻進行急救。

對於兒童,建議交替執行五次背部拍打五次腹部推壓(哈姆立克法),直到異物排出或孩子失去反應。若孩子變得無力或昏倒,應立即啟動緊急醫療系統並開始 CPR。

對於嬰兒,則應使用不同的方式,以手臂支撐嬰兒頭部與腹部,讓頭朝下略低於身體,執行五次背部拍打,再翻面進行五次胸推。切記,不要對嬰兒使用腹部推壓,以免造成內臟損傷。

進階急救

當孩子發生心臟驟停時,若為非電擊節律(如:心搏停止或無脈性電活動),建議盡早給予腎上腺素(Epinephrine),愈早施打,恢復心跳的機率愈高。若孩子已插管,則可利用呼氣末二氧化碳(EtCO₂)監測 CPR 品質,確保每次壓胸都能產生足夠氣體交換。不過,單一的 EtCO₂ 數值不能作為結束急救的依據,仍需綜合判斷。

若孩子有動脈導管監測,建議維持舒張壓嬰兒不低於 25 mmHg1 歲以上兒童不低於 30 mmHg,以確保心臟與大腦的灌流。

對於上心室性心搏過速(SVT)伴隨血流不穩者,若迷走神經刺激與同步電擊無效,且暫時無法獲得專家支援,可考慮靜脈投與 ProcainamideAmiodaroneSotalol

在復甦後的照護階段,建議維持收縮壓與平均動脈壓高於該年齡第 10 百分位,確保重要器官的血流與氧氣供應。團隊也需密切觀察神經狀況與代謝變化,以預測康復後的神經學結果。

教育與推廣

最新指南不只關注醫療專業人員,也強調全民教育的重要性。建議讓兒童在 12 歲以前就開始學習 CPR,從簡單的壓胸與求救步驟開始,培養他們的信心與勇氣。研究顯示,越早接觸急救訓練的孩子,長大後在緊急情況中越敢行動,出手相助的意願也更高。


結語

這份 2025 年的指南,表面上是冰冷的數據與操作守則,但骨子裡,卻是對每一個微小生命最深切的敬重。從延遲夾臍的那六十秒等待,到急救時精準的每一次壓胸,我們爭取的不僅是時間,更是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。

醫學的不斷進步,讓守護變得更有底氣;而急救教育的普及,則將這份力量向下扎根。當我們開始教導孩子如何助人,其實也是在他們心中種下勇氣與愛的種子。身為兒科醫師,深信這是一場溫柔的接力賽透過專業的雙手與普及的知識,我們不僅是在救治當下,更是在許諾一個更安全的明天,讓每一聲初生的啼哭,都能在這個世界上,響亮而安穩地延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