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銘洋 (施施) 醫師.醫路有你: 8月 2025 WFU

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

遠離紅腫癢!兒童防蚊液挑選與使用法

    
作者:施銘洋


怎麼樣挑選防蚊液


夏天一到,蚊子就像開派對一樣到處亂飛,不只會叮得孩子癢到抓不停,還可能傳播登革熱、日本腦炎等疾病。市面上的防蚊液種類超多,爸媽最關心的就是「到底哪種最有效?」和「給孩子用會不會不安全?」

這篇文章會用簡單好懂的方式,帶您認識防蚊液的成分、使用規則,以及常見迷思,讓孩子能安心度過沒有蚊子的夏天。


防蚊液的常見成分

市面上主要幾種有效的防蚊成分有:敵避(DEET)、派卡瑞丁(Picaridin)、伊默寧(IR 3535)、必安敵(PMD),以及一些天然精油。這些成分的主要作用是驅趕蚊蟲。

  • 敵避(DEET)
    防蚊效果最強,也是歷史最悠久的,也可以小黑蚊,但需注意其濃度與適用年紀。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:小朋友使用的濃度需低於 30%,且 2 個月以下嬰兒不能使用。

  • 派卡瑞丁(Picaridin)
    新一代的防蚊成分,效果和 DEET 差不多優點是,沒什麼味道、對皮膚比較溫和。國際建議 2 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可用,台灣則以 2 歲以上標示,安全性高。

  • 伊默寧(IR 3535)
    在歐洲很常見,安全性也很好,孕婦和小孩都能用,缺點是高濃度會破壞人造纖維衣物。

  • 必安敵(PMD)
    來源天然,效果中等。適合皮膚比較敏感的孩子。但 3 歲以下不建議用,因有安全疑慮。

  • 百滅靈(Permethrin)除蟲菊精 (Pyrethrins)
    這兩種都屬於殺蟲劑成分。百滅靈常用來處理衣物、帳篷或蚊帳,具有持久防蚊效果;除蟲菊精則來自天然除蟲菊花,多見於蚊香、環境噴劑或殺蟲氣霧劑,能驅離或殺死蚊子,兩者均不適合直接使用在小孩皮膚,可能引起刺激。這類成分主要適合用在「衣物或環境控制」,而不是當作兒童專用的防蚊液。


不同年齡層的使用建議

根據專家建議,防蚊液的使用須依年齡分級,避免過度刺激或潛在毒性。


DEET Picaridin IR3535 PMD 可適用年齡不盡相同

* 對於幼兒和年齡較大的兒童(≥2 個月至12歲)
  •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使用濃度為 10% 或以下的敵避(DEET)。
  • 當需要較長時間的防護時,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出可使用濃度為 20-30% 的敵避(DEET),但應限量使用且僅塗抹於暴露的皮膚上。


防蚊液的安全使用小技巧

無論成分如何安全,正確使用防蚊液才是防範過敏與副作用的關鍵。
  • 避免直接噴在眼睛、嘴巴、黏膜或傷口。
  • 可以先噴在大人手上,再擦到孩子的皮膚上,避免直接噴在臉上。
  • 小孩流汗或玩水後要補擦,效果才不會打折。
  • 同時需防曬時,可以先使用防曬品,吸收後再擦防蚊液。
  • 如果有過敏體質或曾經出現皮膚紅癢,可將防蚊液先噴在衣服或襪子上,減少皮膚接觸。
  • 防蚊液請妥善存放,若內含殺蟲劑成分,誤食可能影響呼吸、腸胃、神經系統甚至死亡。


天然精油的迷思

很多爸媽覺得「天然的最好、一定安全」。但其實:精油(像檸檬尤加利、薰衣草、香茅)雖然刺激性低,卻不適合 3 歲以下幼兒,尤其是嬰兒,因為有過誘發癲癇的案例;而且揮發性高、需頻繁補擦。。

推薦以國際醫學組織認可的成分(DEET、Picaridin、IR 3535)做選擇,並注意「適用年齡」、「是否通過政府認證」等標示。


常見產品型態

市面上的防蚊產品有各種型態,各有優缺點
  • 防蚊乳液:質地較油,持久力好,適合長時間外出。
  • 防蚊噴霧:操作方便,但記得別直接噴臉。
  • 防蚊貼片、防蚊手環:通常含香茅精油,效果有限,最好搭配乳液或噴霧。


防蚊液安全相關問題 Q & A

Q. 防蚊液可以直接噴全身嗎?
A. 不建議大面積直接噴塗於裸露皮膚,尤其是嬰幼兒;建議可以噴塗於手、腳等容易暴露的位置,也可噴塗於衣服或鞋襪上。

Q. 防蚊液會不會讓孩子過敏?
A. 即使溫和的防蚊液成分,如:派卡瑞丁,仍有少部分孩子會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或全身過敏的情況。建議先少量試用,若有發癢、紅疹等反應就要停用並就醫。`

Q. 孩子若誤食防蚊液怎麼辦?
A. 請立即就醫,並把防蚊液帶去給醫師看,方便判斷成分。


結語

要幫孩子挑對防蚊液,重點有三

  • 依年齡選擇:敵避(DEET)、派卡瑞丁(Picaridin)、伊默寧(IR 3535) 等國際認可成分。
  • 正確使用:別噴臉、要補擦、順序正確(先防曬再防蚊)。
  • 不迷信天然:天然精油不是完全安全,效果也有限。

爸爸媽媽可以先使用蚊帳、長袖衣物等物理防護,再搭配適合的防蚊產品。只要方法正確,就能讓孩子安心玩耍、不怕蚊蟲騷擾,全家一起快樂度夏。


相關文章



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

大象醫師白袍品牌行銷實戰班心得隨筆

   
作者:施銘洋


大象醫師當天實戰班的封面


在資訊如潮水般鋪天蓋地、AI 人工智慧幾乎能妙筆生花的今天,專業品牌經營的真正奧義,絕非僅在於炫技奪目,而是要將那份發自肺腑的真誠,與飽含獨到見解的內容,化作字字珠璣,輕輕叩開讀者的心扉,由此築起信任的橋樑,引導合作的河流。

這份品牌之道,縱使人工智慧有萬鈞之力,也難以觸及人心深處那份獨特漣漪的所在。因為唯有真摯與熱情,方能永恆且無可取代,這才是我們作為「人」的超額戰力。

此番體悟,得力於大象醫師對品牌經營脈絡的精闢剖析,其中有幾個要點:


文心雕龍 品牌內功

文字,不僅僅是冷冰冰的資訊載體,更是靈魂的投射,是與世界交心、構築個人品牌殿堂的磚瓦,充滿無限可能與樂趣。正如大象醫師所言,筆下的文字必須烙印你的獨特印記,讓人一眼便知出自你之手,而非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敷衍之作。

在內容經營上,文字的深入與精準是重中之重。尤其面對像功能醫學此類深奧的學問,若不能深入淺出、說得精確透徹,旁人怎會駐足閱覽?試想,大象醫師那精美的「懶人包」,AI 就算再聰明,也變不出那專屬美編的巧思,更寫不出字裡行間那份獨到的心得與真實體驗。

文字經營要緊扣客戶需求與痛點,至於標題,更是引人入勝的關鍵。大象醫師細數七種妙式,每一種都有獨特魔力,如同打開讀者心扉的七扇奇妙大門:開門見山式、新訊公布式、提問標題式、如何系列式、數字標題式、秘密揭曉式與教育啟發式。

無論採用何種方式,其靈魂都應具備緊急感、清晰感、獨特感與明確好處感。而內容務求簡單明白,尤其面對大眾,應簡單明瞭,減少生硬的專業術語並刪去贅字,使閱讀如行雲流水般自在。這就是品牌的「內功」,品牌的靈魂,若內功未成,任何外功都只是空殼。


數位探險 品牌外功

當內功紮實後,下一步便是將它推向世界,讓好的內容找到知音。社群媒體是宏大的舞台,SEO 是藏寶圖,長尾關鍵字是暗號,內容分發則是運輸工具。

講座中,主持人建佑院長同大象醫師分享,即使現在許多人會向 AI 尋求醫療建議,但 AI 的資料源頭仍是 Google 的 SEO 排名,因此必須先讓 SEO 基礎扎實。

AI 問答多半口語化(例如:當我們在台北有植牙需求時,第一時間可能會詢問 AI:「請推薦台北厲害的植牙醫師」),這也說明了設置長尾關鍵字的重要性,因為它更能契合真實世界的提問。品牌特色若能與特定服務結合,AI 便更容易捕捉到你,讓原本空泛的描述多了一份精準定位。

此外,內容最終目的都是「轉化」,將公領域轉往私領域,尤其是高單價服務,更需長期佈局並搭配適時的行動呼籲(Call to action, CTA)。於公領域部分,大象醫師提出「一魚多吃」概念,同一篇文章可分發至 FB、Dcard、短影音與推文,針對不同平台調整風格與長度,最大化觸及效益。

公領域流量是基礎,基礎扎實後,私領域流量才能如擴音器般放大優質內容的影響力。私領域需時常觀察受眾的使用狀況並及時調整。講座中,大象醫師分享他從電子報轉向 Line@,正是因應點擊率與開信率趨勢變化的調整。

ManyChat 等工具雖不能直接增加覆蓋率,卻能有效提升轉化與私域導流,尤其結合優質內容與懶人包時,更能突破演算法限制,藉由口碑傳播提升觸及。

這些便是品牌的「外功」,不是花拳繡腿,而是將內功透過社群平台、SEO、關鍵字等工具,將價值傳遞到對的地方。


心火不熄 品牌能量

然而,內功再強、外功再精,若缺少源源不絕的熱情與使命感,終究只是曇花一現。這或許才是品牌之路最核心、最動人的秘密,也是 AI 至今難以觸及的深處。

大象醫師真誠分享,能持續創作,是因為心中有滿滿的熱情,話語太多,不吐不快;且創作本身能讓他輕易進入心流狀態。在馬路上閒逛時,只要靈感出現,就會立刻在腦中構築文章架構,迫不及待想回家動筆。

這股力量源自使命感,即便捨棄社交,也能沉浸在筆墨之間。那份由衷的熱情,會自然透過文字展現,讀者一眼便能感受。這份真實的溫度,是 AI 無法複製的,它讓文字不僅是資訊,更是情感的傳遞。

創作應當源於「心之所愛」。當享受創作的過程時,熱情與使命感會自然流淌於字裡行間,讀者自能感受。這份動力,正是在與 AI 競逐時的超額戰力,讓自己能獨樹一幟、長久前行的關鍵。

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

夏日防蟲大作戰!孩子居家與戶外全方位守護指南

   
作者:施銘洋


媽媽拿起防蚊液噴灑


夏天的陽光與蟲蟲,是孩子快樂與疼痛的季節。上一回我們認識了那些讓孩子又癢又痛的昆蟲:愛叮的、愛潑毒的、愛偷爬上床的,各種花招層出不窮。

這一回,我們來談談「怎麼防」,從家裡到戶外,讓蟲蟲沒機會下手。


居家防蟲

孩子一天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家,家裡就是防蟲的第一道防線。

  • 清除積水,斷絕孳生地
    陽台花盆底盤、排水孔、雨後的水桶,都有可能變成蚊子或小黑蚊的溫床。每週檢查一次、倒掉積水並刷洗容器,就能大幅減少叮咬機率。
  • 維護家中防護網
    紗窗、紗門要沒有破洞;門縫加裝防蟲條,晚上拉上窗簾或關燈,減少夜行性昆蟲(像:隱翅蟲)被光引進來。
  • 環境清潔與寵物護理
    跳蚤可能來自毛孩,定期洗澡、驅蟲是必須的;地毯、床墊、沙發縫隙要用吸塵器清潔,寢具定期曝曬殺死蟲卵。
  • 植栽與庭院管理
    修剪灌木、清除落葉,避免毛毛蟲、荔枝椿象在孩子遊戲區安家。


戶外防蟲

只要踏出家門,就進入了昆蟲的主場,特別是草地、花園、果樹旁、河邊。

  • 穿對衣服是關鍵
    長袖長褲能防蚊、防紅火蟻,也能避免毛毛蟲或荔枝椿象直接接觸皮膚;淺色衣服不易吸引昆蟲,草地活動需穿包腳鞋及襪子。
  • 善用防蚊液
    根據孩子年齡選擇適合的成分與濃度,與防曬的順序是:防曬先上,等 15 至 20 分鐘後再擦防蚊液;若需塗抹臉部要先噴在手心再輕拍,避免吸入。
  • 挑對時間與地點
    清晨與黃昏蚊子活躍,小黑蚊則是上午到下午最囂張;遠離雜草叢與土堆,減少遇到紅火蟻、跳蚤、隱翅蟲的機會。
  • 食物與氣味管理
    蜜蜂、虎頭蜂會被顏色鮮豔且汁液豐富的甜食和水果;另外,濃郁的香水與食物味道也會吸引他們。因此,戶外野餐須將食物封好,隨手清理食物殘渣和垃圾,吃東西時若遇蜜蜂、虎頭蜂,也請不要揮舞或驅趕驚擾牠們,以免引起蜂群攻擊。


被咬後的急救原則

再小心也可能被叮咬,關鍵是「第一時間正確處理」,避免小傷變大問題。

  • 立即清潔
    使用清水與溫和肥皂沖洗,沖掉毒液或髒汙,減少感染與發炎。
  • 冰敷消腫止癢
    10 至 15 分鐘為一輪,可減輕腫脹與癢感,但避免冰塊直接接觸皮膚。
  • 移除殘留物
    若有毒刺(如:蜜蜂)、毒毛(如:毛毛蟲),先用膠帶或鈍物輕刮取出,不要用手直接拔。
  • 觀察警訊
    24 小時內若紅腫擴大、出現水泡、膿包,或孩子發燒、嗜睡、呼吸困難,要立即就醫;並告訴醫師最近是否去過草地、果園或有疑似昆蟲接觸史。


結語

防蟲不是一次性的任務,而是每天的生活習慣。

居家清潔得徹底;戶外穿戴得周全;被咬觀察得仔細、處理得及時。這樣,孩子玩得開心,爸媽照顧得放心,夏日才能真正無憂無慮。


相關文章



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

「這裏紅、那裏癢!」孩子夏季蟲蟲危機全解析

  
作者:施銘洋


奸詐的蚊子咬得小朋友一包一包又癢又痛


「媽媽,我的腳癢癢的,紅紅一塊塊……」

幼兒園戶外教學回來的傍晚,小恩一邊哭一邊抓腳,家長發現孩子的腿上布滿紅腫疹子,有的甚至出現水泡。媽媽嚇壞了,連忙戴小恩到診所詢問:「醫師,這是被什麼奇怪的蟲子咬了?他一直抓,要不要打針?」

每年夏天,蟲蟲危機出現,孩子們被騷擾後可能癢得難耐、紅腫難消,甚至抓破皮、化膿發炎。事實上,大多數的昆蟲叮咬可以透過外觀初步判斷,若能早點辨識、適當處理,就能少一點驚慌、多一點安心。


為什麼夏天是昆蟲叮咬的高峰期?

台灣夏季高溫潮濕,是蚊蟲最活躍的季節。

孩子們喜歡在戶外奔跑,穿著也較輕薄,皮膚裸露增加,自然成為蚊蟲的「目標」。尤其孩子皮膚細嫩、免疫反應活躍,對叮咬的反應往往比大人強烈。

除了搔癢不適,有時甚至會出現水泡、過敏、細菌感染,甚至罕見的昆蟲傳染病。因此,認識常見叮咬昆蟲與其外觀特徵,可以讓每位照護者更快辨別是哪種蚊蟲造成小朋友的不適?


常見夏日叮咬昆蟲與特徵辨識

以下介紹幾種台灣常見夏日會叮咬或傷害孩子皮膚的昆蟲,包括它們的被咬症狀、傷口型態、分布區域與需要留意(內文多蟲)。


蚊子 - 最熟悉也最麻煩的吸血高手

蚊子叮咬照片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常會突然大叫「好癢喔!」被蚊子叮咬後,幾分鐘內就出現紅紅的一包,越抓越癢,有時抓到破皮流血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典型是一顆圓圓的紅腫包,摸起來微微凸起,中間可能有個小小刺點。若體質敏感,可能變成大片紅腫甚至起水泡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蚊子最愛叮咬手腳臉部耳朵後方這些沒穿衣服的部位,尤其在黃昏、傍晚、潮濕的地方特別活躍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某些蚊子會傳染疾病(如:登革熱、日本腦炎),如果孩子叮咬後持續發燒肌肉痛紅疹嗜睡,請立即就醫!


小黑蚊(蠓)- 癢到懷疑人生的超級小魔王!

小黑蚊叮咬及小黑蚊照片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常說「癢癢癢,整條腿都紅紅的!」小黑蚊咬完後會出現一堆密密麻麻的小紅點,癢得讓人快要跳起來,有些孩子會癢到晚上睡不好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通常是一顆顆紅色小丘疹,排列得很密集,像是被「紅豆冰」鋪滿腿。有時抓久了會變成水泡,甚至結痂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最常出沒於草叢花圃公園邊緣陽台花盆附近,特別是在上午 10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。喜歡咬小腿大腿手臂這些靠近地面或皮膚薄的地方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小黑蚊比蚊子還可惡!雖然不會傳染病,但癢得更厲害持續時間更久,孩子常常因為抓破皮而導致細菌感染。記得避免在草叢邊久留,也可以穿長褲、擦防蚊液來預防!


蜜蜂 / 虎頭蜂 - 有毒刺的小飛兵團

蜜蜂針刺與蜜蜂停留在手上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如果突然大叫「好痛喔!」,有可能就是被蜜蜂或虎頭蜂螫到了。螫傷當下會有像被針狠狠扎一下一樣的劇烈灼痛感,隨後迅速紅腫發熱,痛、癢一起來,讓人坐立難安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螫處通常會出現紅紅的一塊硬腫,有時直徑可達好幾公分。如果是蜜蜂,仔細一看,紅腫中間可能還留有牠留下的「斷尾」就是倒鉤狀的毒刺!這時候千萬別用手擠,要小心把刺拔掉。若是虎頭蜂,那可是可以連螫好幾次的狠角色,傷口常常更多、更嚴重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蜜蜂與虎頭蜂大多會攻擊裸露的皮膚,像是手臂脖子等。尤其在戶外活動時(如:野餐、爬山、露營),小朋友搖來晃去、不小心驚動了蜂窩,就很可能遭殃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蜂類螫傷的可怕之處,在於有些人會產生嚴重的「全身性過敏反應」!若孩子出現呼吸困難、臉色發白、頭暈或冒冷汗等現象,請立刻送醫。被螫後的大原則是:冰敷拔刺(若有)、觀察。如果是群蜂攻擊或被叮十幾次以上,也可能出現中毒現象,絕不能輕忽!


紅火蟻 - 不是普通的螞蟻,是會噴火的狠角色!

紅火蟻傷口及紅火蟻
  • 被咬症狀
    被紅火蟻攻擊的孩子,常常一開始沒發現發生什麼事,只覺得腳踝癢癢的,接著立刻變成「好癢+好痛」的雙重夾擊。牠們不只是咬,還會在皮膚上「噴毒液」!小朋友常說像是被火燒到,火蟻果然名副其實!
  • 傷口型態
    咬傷後會先紅腫起來,幾個小時內就可能長出像青春痘一樣的小膿包──而且是成群出現的那種,常常是 3~5 顆甚至更多一起冒出來。這些膿包碰不得,抓破容易感染,甚至留下疤痕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紅火蟻最愛叮咬孩子的腳踝小腿屁股附近,特別是穿短褲、涼鞋外出時最容易中標。牠們築巢在草地、土堆、花圃邊,一旦踩到牠們的地盤,就會一窩蜂衝出來反擊!
  • 特別注意
    紅火蟻的毒性不容小覷!對某些體質敏感的孩子來說,甚至可能引發「全身性過敏反應」,像是氣喘、呼吸困難或休克。只要孩子被咬後出現發燒、呼吸不順、頭暈等異常,請立刻就醫。另外,也提醒爸媽不要隨便移動疑似火蟻巢穴,應聯繫地方防疫單位處理比較安全。


跳蚤 - 會跳舞的小吸血鬼

跳蚤傷口及跳蚤
  • 被咬症狀
    跳蚤咬人可不是輕輕一口就算了,它會在你腿上開「跳蚤舞會」,每跳一下就留下一個癢到不行的小紅點!孩子常常一邊玩一邊狂抓,抓到皮破都還停不下來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跳蚤的咬痕通常不只一顆,還會很有規律地排成直線三角形,或是一整群。每一顆紅疹大概像綠豆大小,中間有個微微凸起的點,有時還會出現一圈比較淡的紅暈,像是蚊子叮咬的進化版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跳蚤的跳躍力很強,但高度有限,大多集中在腰以下的區域。像是小腿、腳踝、屁股、褲頭周圍都是它們最愛的落腳點,特別是孩子們坐地上、在草地打滾的時候,最容易被咬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跳蚤通常來自寵物(尤其是貓狗)或是久沒清掃的地毯、床墊,如果家裡養毛孩又常出現紅疹,需要小心!另外,嬰兒因為常趴在地上或躺在地墊上,更是跳蚤的「五星級大餐」目標。別忘了:環境清潔寢具曝曬寵物除蚤,三步驟是防跳蚤的王道!


隱翅蟲 - 不是咬你,是讓你不小心「踩到地雷」!

隱翅蟲傷口及隱翅蟲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,隱翅蟲並不會咬人!但牠們體內的毒液超強,只要不小心讓牠爬在皮膚上、或是一巴掌拍死牠,體液一沾到皮膚,幾小時內就會開始出現刺痛、灼熱感,有些孩子甚至會喊「好像被火燒到一樣癢」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隱翅蟲「毒液攻擊」的皮膚會紅紅腫腫冒水泡,嚴重的甚至出現膿疱或潰爛。常見傷口呈現「線狀」、「片狀」或「像一條痕」的排列,看起來像被熱湯潑過,非常嚇人,家長常以為是嚴重的燙傷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隱翅蟲喜歡在晚上出沒,特別是靠近燈光的地方。孩子在睡夢中,牠就可能悄悄爬上脖子手臂等皮膚細嫩處。當孩子翻身時不小心壓破,毒液就這麼「大面積塗抹」上去了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最重要的一點是:不要拍打!不要捻爆!
    當你或孩子看到有一隻黑橘色細長蟲子在皮膚上時,請用紙巾輕輕移走或把牠吹走。如果真的不小心接觸到牠的毒液,記得馬上用大量清水沖洗皮膚,並視情況擦上類固醇藥膏或就醫處理。
    另外,被毒液沾過的地方,傷口癒合後常會留下明顯的色素沉澱,對愛漂亮的小朋友來說可是件心碎的事!


毛毛蟲 - 軟綿綿的外表,藏著暗器的刺客!

毛毛蟲傷口及毛毛蟲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毛毛蟲也不是「咬」,而是牠身上的毒毛或毒刺碰到皮膚,孩子可能在接觸後立刻大喊「癢癢的!」或「痛痛的!」有些人甚至說像被仙人掌扎了一樣,當場紅、腫、刺痛樣樣來,有時還會有灼熱感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接觸部位會出現紅疹小水泡膿泡,排列成一條一片。毒毛會卡在皮膚裡,有時會看到小黑點,就是殘留在皮膚上的毒刺,孩子常因為太癢一直抓,結果變成抓破皮或繼發感染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毛毛蟲常出沒在校園、樹下、公園、步道旁的灌木或地面,春夏之間活動旺盛。孩子常因為好奇靠近、撿葉子玩,或坐在樹下玩耍時不小心壓到而中招。手臂大腿脖子等裸露部位是最容易接觸到的地方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遇到毛毛蟲,千萬不要用手撥開或拍掉!牠的毒毛一旦飛散,就算沒碰到本蟲也可能引起皮膚反應。
    較為適當的處理方式是:先用膠帶貼撕,將毒毛黏除;再用大量清水沖洗;若出現嚴重紅腫、水泡,務必就醫。


荔枝椿象 - 不是叮你,是用臭臭毒液「潑」你!

荔枝椿象傷口及荔枝椿象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荔枝椿象不會咬人、也不會叮人,但牠一緊張、被驚擾,就會噴出一種超臭又具腐蝕性的液體。這種液體一沾到皮膚,孩子馬上可能覺得燒燒的、刺刺的,有些人還會說「像被辣椒水噴到一樣」!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噴到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灼熱、甚至潰爛,有時還會起水泡,嚴重者可能變成結痂後的黑色傷口。後續癒合後,常常會留下色素沉澱,皮膚暗一塊很明顯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荔枝椿象最喜歡荔枝、龍眼等果樹,夏天果園、山區、公園綠地都可能遇到牠。現在因為擴散太快,平地都市的樹上也可能躲著牠!牠具有趨光性,晚上常飛進家裡或學校教室裡亂竄,燈一開就出現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千萬不要被牠的外表騙了(長得像盾牌的椿象),千萬不要用手拍打或用力捏死牠!那會讓牠的毒液四濺,反而傷得更嚴重。
    若不小心被噴到皮膚,請立刻:用大量清水沖洗(避免毒液停留),不要搓揉或抓,以免毒液擴散,如出現紅腫、水泡、灼痛,請儘快就醫處理。若看到「盾牌蟲」時,安靜地離開現場,不要當牠的驚嚇來源喔!


結語

夏天是孩子們最愛的季節,但也是各種蟲蟲蠢蠢欲動的時間。從愛叮腳踝的小黑蚊、會潑毒的隱翅蟲、噴腐蝕水的荔枝椿象、靜靜吸血的跳蚤,每一種「蟲蟲危機」都有不同的威力與應對方法。

為了讓孩子們玩得開心、睡得安穩、皮膚不紅腫,爸媽與老師們可以記得以下 4 步驟:
  • 被咬(或接觸)後有沒有?還是沒感覺
  • 皮膚變成什麼樣?紅腫起疹水泡焦痂
  • 孩子最近去哪裡?草地?野外?還是住家或床上?
  • 有沒有反覆出現?家中或學校其他人也有嗎?
若孩子被咬或接觸蟲毒後,傷口清潔第一步,別亂抓亂拔!觀察 24 小時內症狀變化,有惡化就醫。有特殊表現(如:潰瘍、焦痂)、或孩子出現發燒、嗜睡、嘔吐、喘等症狀時,請盡快就診,並告訴醫師「最近有去野外或被不明昆蟲叮咬」。

我們無法完全避免蟲蟲,但只要「認得牠、處理得當」,就能大大降低孩子被蟲叮咬的不適與風險。這個夏天,讓孩子們玩得開心,也讓爸媽照顧得安心!
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