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銘洋 (施施) 醫師.醫路有你: 「這裏紅、那裏癢!」孩子夏季蟲蟲危機全解析 WFU

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

「這裏紅、那裏癢!」孩子夏季蟲蟲危機全解析

  
作者:施銘洋


奸詐的蚊子咬得小朋友一包一包又癢又痛


「媽媽,我的腳癢癢的,紅紅一塊塊……」

幼兒園戶外教學回來的傍晚,小恩一邊哭一邊抓腳,家長發現孩子的腿上布滿紅腫疹子,有的甚至出現水泡。媽媽嚇壞了,連忙戴小恩到診所詢問:「醫師,這是被什麼奇怪的蟲子咬了?他一直抓,要不要打針?」

每年夏天,蟲蟲危機出現,孩子們被騷擾後可能癢得難耐、紅腫難消,甚至抓破皮、化膿發炎。事實上,大多數的昆蟲叮咬可以透過外觀初步判斷,若能早點辨識、適當處理,就能少一點驚慌、多一點安心。


為什麼夏天是昆蟲叮咬的高峰期?

台灣夏季高溫潮濕,是蚊蟲最活躍的季節。

孩子們喜歡在戶外奔跑,穿著也較輕薄,皮膚裸露增加,自然成為蚊蟲的「目標」。尤其孩子皮膚細嫩、免疫反應活躍,對叮咬的反應往往比大人強烈。

除了搔癢不適,有時甚至會出現水泡、過敏、細菌感染,甚至罕見的昆蟲傳染病。因此,認識常見叮咬昆蟲與其外觀特徵,可以讓每位照護者更快辨別是哪種蚊蟲造成小朋友的不適?


常見夏日叮咬昆蟲與特徵辨識

以下介紹幾種台灣常見夏日會叮咬或傷害孩子皮膚的昆蟲,包括它們的被咬症狀、傷口型態、分布區域與需要留意(內文多蟲)。


蚊子 - 最熟悉也最麻煩的吸血高手

蚊子叮咬照片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常會突然大叫「好癢喔!」被蚊子叮咬後,幾分鐘內就出現紅紅的一包,越抓越癢,有時抓到破皮流血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典型是一顆圓圓的紅腫包,摸起來微微凸起,中間可能有個小小刺點。若體質敏感,可能變成大片紅腫甚至起水泡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蚊子最愛叮咬手腳臉部耳朵後方這些沒穿衣服的部位,尤其在黃昏、傍晚、潮濕的地方特別活躍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某些蚊子會傳染疾病(如:登革熱、日本腦炎),如果孩子叮咬後持續發燒肌肉痛紅疹嗜睡,請立即就醫!


小黑蚊(蠓)- 癢到懷疑人生的超級小魔王!

小黑蚊叮咬及小黑蚊照片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常說「癢癢癢,整條腿都紅紅的!」小黑蚊咬完後會出現一堆密密麻麻的小紅點,癢得讓人快要跳起來,有些孩子會癢到晚上睡不好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通常是一顆顆紅色小丘疹,排列得很密集,像是被「紅豆冰」鋪滿腿。有時抓久了會變成水泡,甚至結痂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最常出沒於草叢花圃公園邊緣陽台花盆附近,特別是在上午 10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。喜歡咬小腿大腿手臂這些靠近地面或皮膚薄的地方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小黑蚊比蚊子還可惡!雖然不會傳染病,但癢得更厲害持續時間更久,孩子常常因為抓破皮而導致細菌感染。記得避免在草叢邊久留,也可以穿長褲、擦防蚊液來預防!


蜜蜂 / 虎頭蜂 - 有毒刺的小飛兵團

蜜蜂針刺與蜜蜂停留在手上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如果突然大叫「好痛喔!」,有可能就是被蜜蜂或虎頭蜂螫到了。螫傷當下會有像被針狠狠扎一下一樣的劇烈灼痛感,隨後迅速紅腫發熱,痛、癢一起來,讓人坐立難安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螫處通常會出現紅紅的一塊硬腫,有時直徑可達好幾公分。如果是蜜蜂,仔細一看,紅腫中間可能還留有牠留下的「斷尾」就是倒鉤狀的毒刺!這時候千萬別用手擠,要小心把刺拔掉。若是虎頭蜂,那可是可以連螫好幾次的狠角色,傷口常常更多、更嚴重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蜜蜂與虎頭蜂大多會攻擊裸露的皮膚,像是手臂脖子等。尤其在戶外活動時(如:野餐、爬山、露營),小朋友搖來晃去、不小心驚動了蜂窩,就很可能遭殃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蜂類螫傷的可怕之處,在於有些人會產生嚴重的「全身性過敏反應」!若孩子出現呼吸困難、臉色發白、頭暈或冒冷汗等現象,請立刻送醫。被螫後的大原則是:冰敷拔刺(若有)、觀察。如果是群蜂攻擊或被叮十幾次以上,也可能出現中毒現象,絕不能輕忽!


紅火蟻 - 不是普通的螞蟻,是會噴火的狠角色!

紅火蟻傷口及紅火蟻
  • 被咬症狀
    被紅火蟻攻擊的孩子,常常一開始沒發現發生什麼事,只覺得腳踝癢癢的,接著立刻變成「好癢+好痛」的雙重夾擊。牠們不只是咬,還會在皮膚上「噴毒液」!小朋友常說像是被火燒到,火蟻果然名副其實!
  • 傷口型態
    咬傷後會先紅腫起來,幾個小時內就可能長出像青春痘一樣的小膿包──而且是成群出現的那種,常常是 3~5 顆甚至更多一起冒出來。這些膿包碰不得,抓破容易感染,甚至留下疤痕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紅火蟻最愛叮咬孩子的腳踝小腿屁股附近,特別是穿短褲、涼鞋外出時最容易中標。牠們築巢在草地、土堆、花圃邊,一旦踩到牠們的地盤,就會一窩蜂衝出來反擊!
  • 特別注意
    紅火蟻的毒性不容小覷!對某些體質敏感的孩子來說,甚至可能引發「全身性過敏反應」,像是氣喘、呼吸困難或休克。只要孩子被咬後出現發燒、呼吸不順、頭暈等異常,請立刻就醫。另外,也提醒爸媽不要隨便移動疑似火蟻巢穴,應聯繫地方防疫單位處理比較安全。


跳蚤 - 會跳舞的小吸血鬼

跳蚤傷口及跳蚤
  • 被咬症狀
    跳蚤咬人可不是輕輕一口就算了,它會在你腿上開「跳蚤舞會」,每跳一下就留下一個癢到不行的小紅點!孩子常常一邊玩一邊狂抓,抓到皮破都還停不下來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跳蚤的咬痕通常不只一顆,還會很有規律地排成直線三角形,或是一整群。每一顆紅疹大概像綠豆大小,中間有個微微凸起的點,有時還會出現一圈比較淡的紅暈,像是蚊子叮咬的進化版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跳蚤的跳躍力很強,但高度有限,大多集中在腰以下的區域。像是小腿、腳踝、屁股、褲頭周圍都是它們最愛的落腳點,特別是孩子們坐地上、在草地打滾的時候,最容易被咬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跳蚤通常來自寵物(尤其是貓狗)或是久沒清掃的地毯、床墊,如果家裡養毛孩又常出現紅疹,需要小心!另外,嬰兒因為常趴在地上或躺在地墊上,更是跳蚤的「五星級大餐」目標。別忘了:環境清潔寢具曝曬寵物除蚤,三步驟是防跳蚤的王道!


隱翅蟲 - 不是咬你,是讓你不小心「踩到地雷」!

隱翅蟲傷口及隱翅蟲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,隱翅蟲並不會咬人!但牠們體內的毒液超強,只要不小心讓牠爬在皮膚上、或是一巴掌拍死牠,體液一沾到皮膚,幾小時內就會開始出現刺痛、灼熱感,有些孩子甚至會喊「好像被火燒到一樣癢」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隱翅蟲「毒液攻擊」的皮膚會紅紅腫腫冒水泡,嚴重的甚至出現膿疱或潰爛。常見傷口呈現「線狀」、「片狀」或「像一條痕」的排列,看起來像被熱湯潑過,非常嚇人,家長常以為是嚴重的燙傷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隱翅蟲喜歡在晚上出沒,特別是靠近燈光的地方。孩子在睡夢中,牠就可能悄悄爬上脖子手臂等皮膚細嫩處。當孩子翻身時不小心壓破,毒液就這麼「大面積塗抹」上去了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最重要的一點是:不要拍打!不要捻爆!
    當你或孩子看到有一隻黑橘色細長蟲子在皮膚上時,請用紙巾輕輕移走或把牠吹走。如果真的不小心接觸到牠的毒液,記得馬上用大量清水沖洗皮膚,並視情況擦上類固醇藥膏或就醫處理。
    另外,被毒液沾過的地方,傷口癒合後常會留下明顯的色素沉澱,對愛漂亮的小朋友來說可是件心碎的事!


毛毛蟲 - 軟綿綿的外表,藏著暗器的刺客!

毛毛蟲傷口及毛毛蟲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毛毛蟲也不是「咬」,而是牠身上的毒毛或毒刺碰到皮膚,孩子可能在接觸後立刻大喊「癢癢的!」或「痛痛的!」有些人甚至說像被仙人掌扎了一樣,當場紅、腫、刺痛樣樣來,有時還會有灼熱感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接觸部位會出現紅疹小水泡膿泡,排列成一條一片。毒毛會卡在皮膚裡,有時會看到小黑點,就是殘留在皮膚上的毒刺,孩子常因為太癢一直抓,結果變成抓破皮或繼發感染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毛毛蟲常出沒在校園、樹下、公園、步道旁的灌木或地面,春夏之間活動旺盛。孩子常因為好奇靠近、撿葉子玩,或坐在樹下玩耍時不小心壓到而中招。手臂大腿脖子等裸露部位是最容易接觸到的地方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遇到毛毛蟲,千萬不要用手撥開或拍掉!牠的毒毛一旦飛散,就算沒碰到本蟲也可能引起皮膚反應。
    較為適當的處理方式是:先用膠帶貼撕,將毒毛黏除;再用大量清水沖洗;若出現嚴重紅腫、水泡,務必就醫。


荔枝椿象 - 不是叮你,是用臭臭毒液「潑」你!

荔枝椿象傷口及荔枝椿象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荔枝椿象不會咬人、也不會叮人,但牠一緊張、被驚擾,就會噴出一種超臭又具腐蝕性的液體。這種液體一沾到皮膚,孩子馬上可能覺得燒燒的、刺刺的,有些人還會說「像被辣椒水噴到一樣」!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噴到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灼熱、甚至潰爛,有時還會起水泡,嚴重者可能變成結痂後的黑色傷口。後續癒合後,常常會留下色素沉澱,皮膚暗一塊很明顯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荔枝椿象最喜歡荔枝、龍眼等果樹,夏天果園、山區、公園綠地都可能遇到牠。現在因為擴散太快,平地都市的樹上也可能躲著牠!牠具有趨光性,晚上常飛進家裡或學校教室裡亂竄,燈一開就出現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千萬不要被牠的外表騙了(長得像盾牌的椿象),千萬不要用手拍打或用力捏死牠!那會讓牠的毒液四濺,反而傷得更嚴重。
    若不小心被噴到皮膚,請立刻:用大量清水沖洗(避免毒液停留),不要搓揉或抓,以免毒液擴散,如出現紅腫、水泡、灼痛,請儘快就醫處理。若看到「盾牌蟲」時,安靜地離開現場,不要當牠的驚嚇來源喔!


結語

夏天是孩子們最愛的季節,但也是各種蟲蟲蠢蠢欲動的時間。從愛叮腳踝的小黑蚊、會潑毒的隱翅蟲、噴腐蝕水的荔枝椿象、靜靜吸血的跳蚤,每一種「蟲蟲危機」都有不同的威力與應對方法。

為了讓孩子們玩得開心、睡得安穩、皮膚不紅腫,爸媽與老師們可以記得以下 4 步驟:
  • 被咬(或接觸)後有沒有?還是沒感覺
  • 皮膚變成什麼樣?紅腫起疹水泡焦痂
  • 孩子最近去哪裡?草地?野外?還是住家或床上?
  • 有沒有反覆出現?家中或學校其他人也有嗎?
若孩子被咬或接觸蟲毒後,傷口清潔第一步,別亂抓亂拔!觀察 24 小時內症狀變化,有惡化就醫。有特殊表現(如:潰瘍、焦痂)、或孩子出現發燒、嗜睡、嘔吐、喘等症狀時,請盡快就診,並告訴醫師「最近有去野外或被不明昆蟲叮咬」。

我們無法完全避免蟲蟲,但只要「認得牠、處理得當」,就能大大降低孩子被蟲叮咬的不適與風險。這個夏天,讓孩子們玩得開心,也讓爸媽照顧得安心!
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