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施銘洋
翻開東明老師的《職場巧實力》,彷彿看見一面鏡子,映照出在白色巨塔中,日日夜夜與病魔搏鬥、與人性糾葛的醫者所面臨的真實挑戰。書中雖無直接提及醫療場域,但字裡行間透出的「巧實力」哲學,卻與自己於診間、開刀房、急診室,甚至病患床邊,所見所學、所思所悟,有著驚人的共鳴。
這篇筆記將大膽借用東明老師書中的概念,並將其連接到醫療職場的實際情境中。文中的醫療案例,並非直接出自王老師的書中,而是結合醫學背景與個人閱歷,所進行的延伸與詮釋。畢竟,雖然是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,學習如何「巧」處人生、應對世事卻是不謀而合。
硬實力是敲門磚,軟實力是通行證,而巧實力則是壓箱寶
東明老師開宗明義點出,過去職場看重硬實力,也就是專業知識與技能,但隨著時代變遷,光有硬實力已不足以成功。這點,我們醫界何嘗不是如此?
硬實力,對我們而言,是那些實實在在的醫學知識、精湛的手術技巧,是那十數年寒窗苦讀,從解剖、生理、藥理,到病理、診斷、治療,一磚一瓦堆砌起來的專業基石。沒有這些,連踏入醫院的資格都沒有,更遑論拿起聽診器或手術刀。
然而,光有硬實力夠嗎?東明老師說,光有硬實力,你可能只是個「沒溫度的真人語音導覽」。這句話簡直入木三分地描繪了醫療界的一些現象!有些醫療同仁學識淵博,技術超群,但在病患眼中卻有冰冷、疏離感,說話如背教科書。這就是軟實力的缺席。
軟實力,在書中涵蓋了有效溝通、良好人際關係、解決問題、應對壓力、明智決策、協作力、適應力、學習力、創造力、執行力與情緒力。這正是我們醫療人最常被詬病,卻又最難學會的功課。
一位醫師,即便能開出一台完美的手術,若無法清晰地向家屬解釋病情、無法同理病患的焦慮、無法有效協調跨科別的治療計畫,那麼這台手術的「成功」,在病患與家屬心中,可能也會大打折扣。在臨床上有太多案例,明明是醫術高明,卻因溝通不良,導致家屬抱怨,甚至引發糾紛,何其可惜。
那麼,東明老師筆下的巧實力又是什麼呢?它是在具備硬實力基礎上,靈活運用軟實力,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,做出明智決策,取得成功的超能力。更進一步說,它能讓「人喜歡你、信任你、並想追隨在你的領導之下」。套用到醫療場景,巧實力不僅是救治疾病的技術,更是「救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藝術。它不是投機取巧,而是「聰明做事」。
還記得東明老師提到的餐廳比喻。廚師燒好菜是硬實力,擺盤漂亮是軟實力,但上菜時的服務與介紹,那才是巧實力。醫療人員,面診、診斷、治療,那是硬實力;親切的溝通,那是軟實力;但當面對一個急躁焦慮的家屬,他對所有專業術語都聽不進去時,你如何在短短幾分鐘內,用最生活化、最貼近他情緒的方式,傳達病情的嚴重性與治療的必要性,並讓他心甘情願地配合治療,這就是巧實力了。
說話之道的六境
東明老師將說話內容分為六種境界:霧、誤、惡、物、務、悟。這對於每天需要與病患、家屬、同事、護理師、下屬溝通的我們,簡直是醍醐灌頂。
言之有「霧」: 這是我們最常犯的毛病。學術術語滿天飛,自以為專業,卻讓聽者一臉茫然。自己剛開始在教學時,對實習醫師講了半天,卻沒人聽懂,只因自己滿嘴的「病理切片顯示癌細胞浸潤到漿膜層,腫瘤分期為T3N1M0…」,聽者只覺一團迷霧。「隔行如隔山,跨部門溝通尤其如此」,這句話在跨科會診時,簡直是日常寫照。
言之有「誤」: 錯誤、衝突與誤會,往往因溝通時站在自身角度,忽略對方感受而生。想像急診室裡,醫師匆忙交代護理師「這個病人要趕快打點滴」,卻沒說清楚點滴種類或速率,護理師若誤會,後果不堪設想。
言之有「惡」: 惡言相向,口不擇言,即使是關心也變成指責。例如:父母明明擔心孩子感冒,卻說「又感冒了吼!誰叫你不穿外套!活該!」。在醫院,醫師面對抱怨的病患或焦慮的家屬,若不耐煩地說「這個病就是這樣,你不配合治療要怪誰?」即使內心再關心,傳達出去的卻是惡意,只會激化矛盾。
言之有「物」: 這是說話的藝術,有料、有內容,讓人有新的體悟或知識。在診間,一個能將複雜病因,用簡單清晰的比喻解釋給病患聽的醫師,就是言之有物。例如,解釋高血壓就像水管壓力過大,時間久了水管會破裂一樣,造成腦溢血,讓病患一聽就懂。
言之有「務」: 這是主管與團隊合作的精髓,要求明確清晰,以帶領團隊完成任務。在手術室,主刀醫師必須言之有務,清晰指令,確保每個環節都精準無誤,方能成就一台手術的成功。
言之有「悟」: 啟發人心,讓人從中領悟道理。資深醫師不只傳授知識,更能分享臨床智慧,讓年輕醫師從案例中領悟診斷與治療的奧秘,這種教學相長,便是言之有悟。
職場好感度七大重點:醫療人的必修課
東明老師提出的「職場好感度七大重點」 是提升巧實力的具體方法,在我們醫療場域,同樣重要,甚至關乎病患的信任與安全。
聽:培養耳才,認真聆聽
聽清楚,不誤診: 「如果聽不懂病患在說什麼,就要澄清症狀;不然誤診,可就出大事了!」。東明老師強調,除了口才,更要培養「耳才」。在診間,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的病患,症狀描述可能含糊不清,甚至上句不接下句。此時若不專注聆聽,不追問釐清,僅憑一知半解便下診斷,那可是拿病患生命開玩笑。
分辨真話與「真的謊話」: 有些病患說想聽真話,但其實想聽的是安慰與肯定。一位末期癌症病患問你:「醫師,我還有多久?」直白告訴他三個月,他可能瞬間崩潰;但若說:「我們會盡力幫您控制疼痛,讓您有最好的生活品質,這段時間好好陪伴家人」,並鼓勵他,這或許才是同理傾聽後的巧實力。
客套話,小心別被套: 職場客套話很多,需判斷真假。長官說「你好好把這個專案做好,我不會虧待你」,結果只是更多工作。在醫院時,也常聽見上級說「大家辛苦了,我們會爭取更好的福利」,結果只是畫大餅。我們必須學會判斷,哪些是真心,哪些只是場面話,才不至於玻璃心碎一地,影響工作熱情。
同理傾聽,從病患角度出發: 史蒂芬·柯維(Stephen Covey)在《與成功有約》將聆聽分為五個層次,從低階聽而不聞、虛應故事、選擇性聆聽、專注傾聽,到「同理傾聽」。這意味著感同身受,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是最高層次。當家屬因病患病情惡化而憤怒、抱怨時,我們若能先傾聽他們的恐懼與無助,而非急於解釋,就能有效安撫情緒,進而解決問題。畢竟,「與你談話的人,對他自己的需要,比你以及你的專業更有需求」。病患關心的是自己的痛苦,不是你多麼專業。
客訴背後的需求:東明老師將客訴分為要求賠償、要求改善、情緒宣洩和單純鬧事。這完全適用於處理病患與家屬的抱怨。病患抱怨藥物副作用,可能是要求改善治療方案;家屬對醫療流程不滿,可能是單純情緒宣洩,期望獲得同理。辨識其背後目的,才能對症下藥。
看:察言觀色,懂得應對進退
「目色好」是醫師的火眼金睛: 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辨妖魔鬼怪,醫者的「目色好」則能從病患的表情、肢體語言中,察覺隱藏的病痛與情緒。病患口說不痛,但緊繃的臉部肌肉、迴避的眼神,可能暗示他正強忍劇痛。這份敏銳的觀察力,在臨床診斷中是無價之寶。
用心,才有機會: 東明老師的故事中,留意到前輩對某款絕版簡報器的失落,費心尋找作為生日禮物。在醫療場域,這份「用心」體現在對病患的「投其所好」。比如,一位小朋友不喜歡苦藥,若能花心思找到替代方案,或將藥物調配得更易於服用,這份細膩就會讓病患感到被重視。
人情世故的拿捏:做人情不求回報,但求建立關係。這在我們與家屬建立長期信任關係時,同樣重要。適時表達關懷,超出醫療本分的一點點溫暖,往往能化解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。
動:主動互動,業績才會動
一通電話勝過百個讚: 朋友受傷,800 多個讚卻只有東明老師一通電話。這案例,簡直是把當代人際關係的病態剖析得淋漓盡致。在醫療界,我們不應該只滿足於用時點完醫囑給完藥物後便簽結了事。一個真誠的關懷,勝過千言萬語。病患最需要的是關懷陪伴,於查房、看診時適時的問候,勝過使用滑鼠點點醫囑之感。
科技縮短距離,也拉長距離: QR Code 點餐方便,卻減少了人際互動。在醫療中,電子化作業提高了效率,但也讓醫師更專注於螢幕而非病患本身。科技是工具,而非取代人情的藉口。
真:真心誠意,而非帶著敵意
真誠,才能建立信任: 讓病患感受到你的真誠,他們才會對你說真話,也才願意聽你的真話。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過程中,真誠是建立醫病關係的基石。醫師的態度,直接影響了病患對治療的信心。
說話的智慧與影響力: 同樣一句話,不同的人、不同的語氣說出來,效果截然不同。老闆鼓勵員工投入學習,若說成「公司花大錢,你們要好好努力出業績」,員工只會反感;若說「公司對大家有信心,投入資源支持,也感謝大家共學成長」,則更能激勵人心。在醫療中,向家屬解釋病情,語氣的真誠與態度對於建立信任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。即使是相同的醫學資訊,若缺乏真誠與同理心的語氣,家屬可能會感到不安或不被理解,進而影響他們對醫療團隊的信任。反之,真誠的溝通能讓對方感到安心,使聽者更願意接受並相信您所傳達的訊息。
笑:自信笑容,才有說服力
笑容是最好的溝通語言: 「笑聲是全世界最溫暖的共同語言」。在緊張的醫療環境中,一個自信、溫暖的笑容,能有效緩解病患的焦慮,建立親和力。即使在宣佈壞消息時,一個沉穩而帶點悲憫的微笑,也能傳達出你的同理與支持。
肢體語言,展現自信: 王老師強調,有效的溝通需要「自信」。在醫院,醫師的自信不僅來自專業知識,更來自沉穩的姿態、堅定的眼神、從容的語氣。這些非語言訊息,無形中增加了病患對醫師的信任。
好:有了價值,才有價值
專業之外的附加價值: 東明老師以調酒師 Andy 的例子說明,除了核心專業,那些看似「無關緊要」的雜務,卻能成為獨特的附加價值,在競爭中脫穎而出。在醫療界,所有醫師都專業,但為何病患會選擇你?或許是你除了醫術,還懂得多國語言,能與外籍病患無礙溝通;或許你對病患生活習慣有更深入的關懷,能提供更全面的建議。「客戶不一定會直接買你的專業,但可能會因為你的附加價值,而買了你的專業,而那個附加價值可能就是你自己」。
醫者的仁心,不僅是技術: 東明老師當神秘客時,發現美髮沙龍的店員只關心業績,而忽略顧客感受。在醫院,我們絕不能讓病患感覺我們只關心病況,而忽略了他們作為一個「人」的整體感受。關懷病患的心理狀態、家庭支持,甚至細心記得他們的生活習慣,這些都是無形卻珍貴的附加價值。
沒有大醫院情節: 王老師強調,不要因為對方「不夠亮眼」就大小眼。這在醫療中更為關鍵。我們面對的病患來自各行各業,無分貴賤。一位看似樸實的病患,可能是隱形富豪,也可能是某個社群的意見領袖。若以貌取人,不僅失禮,更可能失去建立長期醫病關係的機會。
練:台前投入多少,台下回饋就有多好
精采來自刻意練習: 王老師訓練高中生強尼演講,讓他反覆練習,甚至在公園對著兩百公尺外大聲演講,只為磨練膽量與台風。在醫療界,沒有「奇蹟」,只有「累積」。醫師病人每次的對話,也不是天生就會臻于完美,而是經過無數次模擬、練習、修正而來。每一次的病歷書寫、每一次的醫病溝通,都是一場練習。
含淚的練習,才有掌聲: 強尼在演講中壓抑外婆逝世的悲傷,展現成熟與堅毅。醫者亦然,我們每天面對生離死別,內心或許波濤洶湧,但仍須保持專業與冷靜。那些不為人知的煎熬與付出,正是成就「名醫」光環背後的「含淚練習」。
隨機應變與團隊共識
東明老師將人生比喻為一場賽局,不只考慮自己策略,更要推敲他人選擇。這與醫療現場的複雜性不謀而合。手術中突發狀況、急診室的混亂、跨科會診的意見分歧,無一不是一場「賽局」。我們不僅需要硬實力,更需要巧實力來運籌帷幄。
隨機應變:化危機為轉機
「見招拆招前,一定要有招」。東明老師在會議中面對客戶的質疑,能迅速切換溝通策略,從容應對。在急診室,一位病患突然休克,你需要迅速判斷病因,同時指揮團隊搶救,這就是極致的隨機應變。這些應變能力,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從平時磨練而累積。
溝通要在同一頻道: 客戶抱怨教材漲價,服務人員若只解釋物價上漲,無法同理其感受,反而會流失客戶。我們面對病患質疑藥費過高,若只強調成本,而不理解病患經濟壓力或對療效的期待,溝通便會失效。先肯定對方期待,再引導至解決方案,是巧實力的展現。
「遙控器」的巧實力: 巧實力就像遙控器,懂得適時「轉台」,切換應對不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。韋小寶見人說人話、見鬼說鬼話,是箇中高手。醫者也需具備這種能力,面對焦急的家屬用同理語氣,面對專業同事用精準術語,面對跨團隊用協調口吻,這都是「轉台」的智慧。
團隊共識:沒有明星球員,只有明星團隊
「分工」與「合作」兩回事: 坐月子中心房務、接待、護理三部門各司其職,卻因資訊不流通而流失客戶。在醫院,各科別分工細密,但若缺乏有效溝通與合作,病患往往成為受害者。「團隊要一起強才能往前加速,但如果其中一個單位部門沒那麼強,就會拖累整個進度」。
「共是」「共識」與「共事」: 東明老師強調,團隊需先有「共是」(共同認知正確方向),才有「共識」(共同目標與做法),進而才能「共事」。在過去醫療團隊中,從主治醫師、總醫師、專科護理師、營養師、社工事、護理長、照護護理師,到住院醫師、實習醫師,每個人都必須有共同的「是」,才能在進行治療時,將病患的治療順利視為唯一目標,通力合作。
放下自我,彼此補位: 螢火蟲群體發光,照亮森林,避免單獨撞樹。這告訴我們,即使個人能力有限,融入團隊並彼此補位,就能發揮更大的力量。在醫療場域,我們不求成為單打獨鬥的英雄,而是要成為團隊的一員,共同為病患的健康努力。
堅持人所不能,才能出類拔萃
東明老師的個人成長歷程,從夜市賣滷味、瓦斯搬運工,到企業講師,一路走來跌宕起伏。沒有漂亮的學經歷,卻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「韌性」與「彈性」,將劣勢轉為優勢,最終成為「偶像實力派講師」。這份堅毅,對我們醫者而言,何嘗不是一種借鏡與鼓舞?
不慌不荒,失敗後重新挑戰: 遇到困難,心裡會慌是正常,但不能一直慌到什麼事都做不了。醫者之路充滿挑戰,難免會面臨沮喪之事。但每次失敗,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。我們要從中反省、轉念,重新再挑戰,因為「跌倒了要熬過去,還得耐得住煎熬」。
低頭也是一種勇氣,壯大自己: 老師曾被說「婚禮主持人」難登大雅之堂。但他選擇低頭學習,壯大自己,最終證明了那些人是錯的。醫者亦然,遇到不順遂,低頭學習、彎腰請教,從不同領域汲取養分,都是壯大自己的方式,如此才能預見更廣闊的風景。
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: 老師坦言自己並非科班出身的專業講師,但他不斷學習、觀察、累積經驗。醫學知識浩瀚無涯,學無止境。即便我們有幸進入醫學院,受到最好的師承,但真正的修行,還是在日積月累的臨床實踐中。每一次的診斷、每一次的治療,都是「修行」。
曲折是養分,試煉是功課: 回顧自己的痛苦經歷,將這些曲折視為成長的養分。醫者在成長過程中,面對的病痛、死亡、無常。這些考驗讓我們學會堅韌,學會同理,學會珍惜生命。那些「不開心」的背後,往往藏著日後「開心」的秘密。
結語
東明老師從一個連在講台前說話都會發抖的行政助理,到如今能夠自信面對上百場課程、輔導眾多知名企業的「偶像實力派講師」,這不就是我們從「醫學系菜鳥」到「資深主治醫師」的縮影?
當年初入醫界,面對浩瀚的醫學知識,面對病患期待的眼神,面對前輩嚴苛的要求,何嘗不是戰戰兢兢,手足無措?彷彿東明老師所說,對著麥克風,腦筋一片空白,手還會發抖。
在醫學這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,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研究萬篇的醫師,但或許是可以是那善於安慰人心、傾聽病患故事的醫師。
當拿起這本《職場巧實力》,不只學習到如何「聰明做事」,更學習到如何「溫暖待人」。在專業的硬實力基礎上,練就一顆柔軟的同理心,以及在千變萬化的醫療現場,都能隨機應變的巧實力。
這條路,唯有持續精進、不斷學習,才能從菜鳥蛻變為受人尊敬的老鳥,最終成為有「巧實力」的醫者,不只救人身體,更撫慰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