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銘洋 (施施) 醫師.醫路有你: 7月 2025 WFU

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

腸病毒不只是嘴破起紅疹?這 5 種警訊爸媽一定要知道!

 
作者:施銘洋


封面


先前聊了腸病毒是什麼,接下來要來說說更重要的一件事: 雖然大部分孩子得腸病毒是出現嘴巴破、手腳紅疹、發燒幾天,但......也有少部分的孩子,可能會發展成重症!

所以爸媽一定要會看!只要抓住幾個「紅燈警訊」,在第一時間就帶孩子看醫師,就能大大降低嚴重併發症發生的機會。


什麼是腸病毒重症?

腸病毒其實有「很多型」,其中有些型,像是:腸病毒 71 型(EV 71)、克沙奇 A16 型(CA 16)、伊科 11 型(E 11)就比較容易引發重症。

重症的意思是:「病毒攻擊到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,造成腦炎腦膜炎心肌炎等狀況。」

但別緊張!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重症,只要爸媽會觀察,就可以安心許多。


重症警訊五大徵兆!一個都不能忽略!

  • 嗜睡、意識不清
    孩子怎麼叫都叫不起來,或看起來有點「迷迷糊糊」、眼神渙散、反應遲鈍。
  • 肢體無力
    走路歪歪斜斜、站不穩,或抱起來覺得「軟綿綿」沒力氣,連自己喝水拿湯匙都有困難。
  • 肌躍型抽搐
    睡覺或清醒時出現無原因的驚嚇反應或突然抖動。
  • 持續嘔吐
    不是偶爾吐一下,而是一吃就吐、吐不停,甚至吐到沒辦法進食、喝水。
  •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
    喘、呼吸困難(呼吸時一直點頭、鼻子一張一縮、脖子中間有凹陷、肋骨中間有凹陷)、心跳明顯加快。

《肌躍型抽搐影片》


一但出現這些狀況,該怎麼辦?

  • 別等!不要觀察太久
    有些爸媽會覺得:「再看看就好吧?」但腸病毒重症進展很快,有可能幾小時內急轉直下。
  • 立刻就醫、說清楚症狀
    到醫院時,記得清楚說出孩子是「疑似腸病毒」,並描述出現的警訊,或是將情況用照片影像記錄下來,讓醫師判斷是否需要住院觀察。
  • 送到有「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」的地方
    台灣各縣市都有設立腸病毒責任醫院(點我看專責醫院),如果醫師評估有危險,會建議轉院以利追蹤與治療。

小提醒:不是發燒就等於重症

很多爸媽一看到發燒就會比較緊張,其實發燒是身體在對抗病毒,不一定就是危險警訊。但如果高燒超過 3 天、加上前面提到的那些「不尋常狀況」,那就要提高警覺!


結語

親愛的爸爸媽媽,就是最棒的守護者!雖然我們不是醫生,但我們是孩子的第一線觀察者。只要知道什麼是警訊、什麼時候該就醫,就能把握黃金時間,幫孩子安全度過危險期。

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

2025 白袍人生學院高峰年會心得

  
作者:施銘洋


心得封面


自從豪老師一一敲定了六月二十二日高峰年會的講師陣容,課程安排也一一落實,連細碎的工作人員分流都安排得穩當明白後,心裡便像被一線溫光照著,日日都有所期待。

那不只是一次活動,更像是一場熟悉的重逢,不僅能與白袍人生學院的伙伴們面對面寒暄,更有幸親炙許多講者的智慧火花。他們每位都是在公關、行銷、人生規劃、斜槓轉型、溝通藝術、自我經營上,頗有實功的人物;往常想上一堂他們的課,還得和眾人鬥快點滑鼠,如今竟能在一日之中,盡覽諸家風采,實在難得。

這樣的機會,若非豪老師傾心安排、耐心促成,又怎能聚得起這麼多願意分享心法的強者?那日我雖擔任工作人員,行來匆匆,無暇與人細語,也沒空留下幾張影像作紀;但心裡的滿足卻如江水,靜靜漲滿了心湖。趁著記憶仍溫,將當天每一位講師的話語與思緒記下,盼日後再翻閱時,不只回味當時的悸動,也能更深地咀嚼那份溫度與啟發。


張益豪醫師  診所開業談 第二間診所的人生覆盤

豪老師的分享,宛如一場對過往開業路途的深刻回眸,細數著第二間診所踏足的雷區,言語上自豪但也有備受挑戰之感。他道盡了大樓店面那瑣碎而耗神的社區管理法規之擾,從監視器到設備使用,無一不需管委會首肯,如絆腳石般延緩了開業的步履;那社區消防遲遲未過的時期,資金空耗,只能等待,頗讓人深感無奈。

本以為車水馬龍的四線道,是人潮來往之處,但卻是車速過快,難以駐足之地;反倒不如一至二 線道那般易於停歇,可供文市診所駐足;而那隱藏於綠園道內的診所,空有網絡聲名,卻缺乏被動人流,方知「空戰」終究須有「實體人流」為基,主動行銷應所有所準備。

診所空間的垂直多層,對年邁患者而言,攀爬之苦,是一大痛點,遠不及水平空間的寬敞舒適。醫師與助理人數之不足,加重了醫療業務負擔,凸顯了 n+1 配置之必要。藥局切割雖有稅務之利,仍需緊密協作,減少病人奔波之擾。

這一切的「覆盤」,皆是血淚交織的教訓,引人深思。


高愷蓮醫師 攝影人生學:為什麼走出不一樣的人生!

愷蓮醫師的攝影人生學,是一幅從迷茫到綻放的生命畫卷。求學時掙扎於醫師本業的她,不知所向。卻意外於大五那年不小心接觸攝影,自此一頭栽進這世界,按下快門的熱情如熾焰般燃燒,再也無法停歇。

然而,當這股熱情面對現實社會的冷酷時,著實被澆了一盆冷水,沒錢、沒店面、沒人氣,深嘗社會之苦。面對現實,從零開始,做著網拍小妹的雜活,一邊打工存錢,一邊瘋狂積累作品,每月可拍數十場,只為那微茫的被看見,終究幸運地獲得關注,迎來第一個轉折。

婚紗攝影的 SOP 化,卻又讓她一度陷入迷惘與難過。幸得貴人點撥,她毅然決然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捕捉每一對新人的個性,打破常規,不懼他人眼光。這第二個轉折,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筆,她學會了在困境中思考變通,勇於面對恐懼,縱使旁人看不懂她的「離經叛道」,她仍堅持自我,最終活出了獨屬於自己的影像風格。

當我一張張點開投影片,那些靈動的色彩、鮮明的光影,便如潮水般湧入眼簾。每一幅都是有生命的,彷彿會呼吸、會低語,讓人不由得駐足凝視。回想自己年少時,也曾懷抱過攝影的夢,心中便生出一份特別的敬意。

她的故事,不只是關於鏡頭與光圈,更是一首熱情的詩,一篇堅持的文,一段用勇氣譜成的樂章。那不僅是記錄風景,更是引領人們穿越框架,看見那框外更深邃、更自由的天地。這樣的創作,是靈魂的顯影,是對生命最溫柔的凝視。


張宜真執行長 
公關學:提升個人品牌與媒體曝光度
如何成為新聞常客的「專家」,善用醫療素材啟動媒體力

宜真執行長擘劃的公關學,猶如一曲奏鳴,揭示了醫療品牌躍然紙上的奧秘,她以自身從媒體跨足政治、文化至醫療的斜槓經歷,證明了善用媒體行銷能力的非凡力量。她堅信,正面醫療新聞無需一毛錢,亦可登上全國主流媒體。

品牌力之建立,首重醫師的形象定位與專業醫療特色,更關鍵的是病患的立挺,一張九旬患者比讚的照片,勝過千言萬語,登上頭版,引人共鳴。

其次為行銷六大攻略:新奇創意的新聞、搭上時事的話題、淺顯易懂的文字、千言萬語的照片、結合應景的活動,以及友好媒體的關係。

執行長以自家醫院醫師跳舞、改編流行歌曲為衛教內容為例,展現了醫療新聞的活潑與多元,成功創造免費且高效的曝光。即時回覆媒體需求,互動中建立信任更是重點。

最後亦鼓勵每位醫師,都能撰寫 500 字新聞稿,將專業知識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行銷,因為「醫生說自己好還不夠好,最厲害的是當病患願意站出來立挺你,才是真正的有口皆碑」。


老獅說學院 
影音學:創造短影音的快速行銷爆點步
醫療短影音的製作框架與必知撇步

老獅說的短影音學,剖析了數字洪流下的行銷真諦。他強調「流量不會賺錢」,應追尋有效流量,而非盲目追求浮華的「自爽量」,關鍵在於精準的定位,讓觀眾因特定內容而關注,形成「鐵粉」,而非見異思遷的「別粉」。

短影音是廣度的利器,而長影音則為深度之基,兩者相輔相成,共同建立品牌。老獅說揭示常見三大誤區:缺乏主題致內容散漫;缺乏互動使傳播單向;以及流量迷失於錯誤格式。應「降維打擊」,將專業知識以淺顯易懂之語傳遞,讓普羅大眾皆可領會。

他大力推崇全平台曝光,如子彈般散佈於各社交媒體,利用演算法觸及陌生受眾,實現免費的流量變現。更重要的是,短影音是建立個人「資產」的過程,避免了員工離職帶走流量的風險。數字人好用,但不代表醫師,醫師們需勇於露臉,因為「露臉」即是你的 Logo。

在這堂課,老獅說將數位時代下,如何精準佈局、持續輸出、並將個人影響力化為堅實資產扎扎實實地分享出來,其見解如同醍醐灌頂,催人奮進。


林建佑醫師 
行銷學:短世代的長行銷 
如何以短影音與文字搭配行銷漏斗,放大差異化

林院長的「短世代的長行銷」講座,如清泉般為迷失在速食流量的行銷者指引方向。他強調,在短影音、短文盛行的今日,仍須為長期的行銷佈局鋪路,其核心即是「短而有力,疊加而長」。

透過簡潔有力的訊息,建立鮮明的標籤,讓人們能更好被看見與記住,從而有機會持續疊加品牌價值,產生長期信任,因為信任預值不因時代改變。以「自己幫自己植牙」的標籤為例,證明了速效標籤如何連結專業並創造廣泛傳播。

其所提出的行銷藥理學:
  • 用戶視角
    避免自說自話的說教,同理病患需求,將診間對話轉化為引人共鳴的故事。
  • 經營邏輯
    行銷策略需與診所營運目標綁定,確保數據能轉化為實際行動,而非僅僅是華麗的數字。
  • 交易閉環
    細緻檢視從潛在客戶到最終轉化的每一個環節,減少摩擦力,提升效率。
  • 數據導向
    強調數據必須在完整交易閉環中解讀方有意義,避免只看成交率等片面指標,從流失客戶中探究優化空間。

做著回家作業的我,從交易閉環圖,寫出每個節點的數據指標,逐漸了解到這四大心法,如同基石,著實穩固了短世代行銷的長遠效益。


陳欣湄醫師 
斜槓學:專業 × 自媒體 × 媒體 × 副業 
蝴蝶效應應用最大化,與媒體溝通的學問 

欣湄醫師的分享,宛如一場輕巧的舞步,展現了專業與多元生活融會貫通的藝術。她的媒體之路,始於一場意想不到的機緣,從大陸節目主持到臺灣各大電視台的來賓,於主持人和來賓訪談中摸索出醫學知識與普羅大眾溝通的「語速」與「深度」,如同調整呼吸,讓話語直抵人心。

迷途中,覓得了功能醫學,如撥開迷霧,不再僅僅是剪去黃葉,而是深入探究樹根,尋求疾病的本源。最初僅是於 FB 上興趣使然的塗鴉(我也是粉絲之一),卻意外開啟了自媒體,建立她與眾人共鳴的橋樑。

而個人品牌營養品的誕生,更是源於病患的需求,從為病患調配,到逐漸發展成具規模的品牌,這一切都是順著內心所向,積微成著。

斜槓人生,挑戰與辛勞並存,時間如碎紙般散落,但她卻從中找到樂趣,如同樂在拆解每日的「炸彈」,以 80 分哲學,在多重角色間優雅穿梭,並勇於嘗試與忠於自我,每一段經歷都如網般交織,互為表裡,成就了今日獨特的她。


黃煜晏醫師 
魔術醫學:趣味結合專業,提升醫患體驗 
如何將人生的興趣融入醫療工作,帶來多元啟發

黃院長的分享,如同一場精妙的魔術表演,將醫學的嚴謹與藝術的靈動巧妙結合。他以魔術師的視角,將看診過程視為一場精心編排的「秀」。

首先揭示「錯誤引導 (misdirection)」的奧秘,教導我們如何引導病患的注意力,如同魔術師輕巧地轉移視線,讓重要衛教資訊深入人心,而非僅是耳邊風;接著,引入「永遠契合 (Always Hit)」的理念,強調根據病患的不同需求與個性,靈活切換溝通劇本,如同舞台上隨機應變的表演者,總能給予病患所需,無論是嚴厲督促或溫柔陪伴;最後,闡述了「峰終定律 (Peak-End Rule)」在醫病互動中的應用,提醒我們病患僅會記住最美好的高潮點與最終的離別瞬間。

因此,醫生的問診環節應設計為最高潮,而離開時的道別亦需充滿溫度,讓病患的心滿意足地離開,如同看完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,心頭暖暖,回味無窮。這不僅是提升醫病關係的藝術,更是營造深刻記憶的智慧。


王東明老師 
溝通學:強化口語表達,升級團隊協作 
職場巧實力:與同事及下屬的溝通與合作,創造雙贏模式

東明老師的講述,如同一股清流,直指溝通的核心。他強調,專業固然重要,但若無法有效溝通,恐生誤會,甚至引發網路負評,如同暗礁潛伏,隨時可能讓醫生的專業形象觸礁。

與同事的「相處」應轉化為「夥伴」關係,以同理心取代指責,因為「員工是你最忠實的法務,因為他什麼都知道(諸如發票大小事)」。透過多位醫師的案例,細膩地剖析了「言之有物」的精髓,指出溝通不僅是傳遞資訊,更要具備「誤」(消除誤解)、「物」(提供實用物品或解決方案),以及「悟」(引導對方頓悟)。

鼓勵醫師們要「走下神壇」,用對方聽得懂的「故事」取代「道理」,尤其要善用正向觀察與靈活應變,如同春風化雨,悄然影響他人的思維與行為。更以自身換裝的行為為例,生動詮釋了「夠靈活」的重要性,提醒我們不僅要不斷「更新」,更要勇於「進化」,因為專業的展現,最終在於能否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,解決其真正的問題。


77 老大 
自媒體經營學:如何經營自媒體、短影音 
打造個人品牌,創造網路聲量與粉絲黏著度

77 老大的分享,充滿了獨特的熱情與犀利,如同疾風驟雨,直擊自媒體經營的要害。自媒體是今日醫生的「數位名片」,不可或缺,否則他人之言將誤傳你貌。

課堂中鼓勵在場醫生們於三個月內建立獨特的「醫生人設」,如幽默、貼近生活或專業破除謠言。「熬夜養生法」與「懶人減肥法」正是貼近大眾痛點的明證,如同春日暖陽,輕輕引導而非強硬命令。

在短影音時代,「黃金三秒鉤子」是非常重要,開頭就要勾住,如同漁夫撒網,精準捕捉觀眾注意力。即使是枸杞的科普,也能用生動誇張的語氣與肢體語言,瞬間提升觀看量,讓觀眾「沒有一句話你跳得走」。

此外,利用「60% 專業 + 40% 生活與時事」的黃金比例,鼓勵醫生們展現真實面貌,戳破大眾對醫生職業的刻板印象。而面對「黑粉」與「同行攻擊」,需以灑脫的態度將其視為「題材」與「甜蜜的負擔」,並以自身被狗仔跟拍的經歷為例,展現了將危機化為轉機的智慧。

77 老大強調,自媒體經營需自然、真實,用手機即可開拍,並善用語速與表情,將問診時的口語化風格帶入鏡頭,如同與老朋友話家常,讓觀眾感受到最親近的專業。


張益豪醫師/ 曹皓威醫師/ 77 老大 
白袍經營實戰:醫療職涯版圖 

這場圓桌對談,匯聚了不同醫療領域的智慧,共同勾勒出白袍生涯的經營實戰圖景。

面對短影音內容製作,77 老大建議醫生可與助理以 Q&A 方式對話,讓內容自然流暢,並強調「接地氣」的重要性,用生活化的語言與患者溝通。

曹院長則從診所經營者的角度,深入剖析了行銷管道與患者消費力道的關係,指出牙科作為健保基礎的產業,自費市場的波動性更顯著,而「利他」的行銷策略,如「幫助你媽媽不失智」或「幫助你爸爸不植牙」,能有效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,讓診所營運更加穩固。

而高階人才招募,則強調內部培養的重要性,「最棒的人才」往往是從基層逐步成長,對企業文化有深厚認同的夥伴。其以親身經歷為鑑,說明空降高階主管雖可能帶來新視野,但若與經營本體缺乏連結,或無法「帶槍打仗」,則難以發揮實質效益。

豪老師也認同曹院長看法,醫生應發揮自身長處,找到興趣與本業能「滾起飛輪」的斜槓,從中領悟商業思維與成本控管的奧秘,為未來的職涯版圖不斷疊加與豐厚。

這場對談,不僅是專業知識的交流,更是經營哲學的碰撞,為在場的白袍工作者,指引了一條通往多元且穩健發展的道路。


結語

活動結束的那一刻,其實有點不捨。講者、與會者一位位離席,場地慢慢清空,站在那裡,突然覺得心裡空了一塊,但又好像被什麼悄悄填滿。當天忙著當工作人員,沒拍幾張照片,也沒留下什麼實體紀念,但講者的每句話、每個眼神,卻都像種子一樣,靜靜種在心中。

這場年會不像一場典型的醫學會議,反而更像是一段讓人慢下腳步、靜下心來,重新梳理職涯方向與初心的旅程。有些講者分享的是專業策略與工具,有些則娓娓道來他們走過的彎路與選擇,而他們的存在,就像一位位溫柔的引路人,不急不徐,在你耳邊提醒:你可以走得不一樣,也可以走得更自在。

若有一天,我也能將這些講者的智慧細細咀嚼、融會於心,並在日常中實踐出來,那麼我也期盼,能成為他人眼中的微光,在他們迷惘時,照見一條路。而這份光,正是這一天留在我心中,最長久的禮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