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施銘洋
這次「實戰 OMO 360 從數據到業績的科學行銷」工作坊,就像一幅慢慢打開的長卷畫,裡頭每卷打開時,實則蘊含著讓人開竅的智慧。它一點一滴洗去我對醫療行銷的迷思,勾起那個「想讓好醫療被看見」的初衷,溫柔又務實地擺在眼前。
回想過去,醫界前輩常說:「把醫療做好就好,病人會介紹病人。」那時醫師憑著醫術與日積月累的口碑,讓診所像一棵樹般慢慢茁壯,靜靜在社區裡生根。但時代變了,各社群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大家看病不再只聽親戚推薦,而是問 Google 看社群。
現在的世界,價格競爭像打群架,口碑力量再好,也難以獨撐全場。這時如果沒有一套有方向、有數據、能落地的行銷策略,就像在黑暗中摸象,根本看不清該往哪走,更別說讓那一顆顆醫者仁心被真正看見與信任。
數據導向行銷思維
一開場,建佑醫師就帶著大家走進「數據導向」這聽起來有點冰冷的世界,看到課程表時以為是堂硬課程(因為排在第一堂),但愈聽愈覺得,欸?了解這數字後,其實還滿有溫度的。
以前我們習慣靠直覺、靠經驗來摸行銷,如今得開始追蹤整個行銷漏斗,從一開始的曝光,到讓人認識你、開始考慮你,一路到真的走進診所、下定決心治療。林醫師以自己的親生經歷分享,活生生地讓人看到「數據真的很有力」。
其中,建佑醫師提醒:臉書訊息儘量要在一小時內回覆,不然潛在客戶就會像煮熟的鴨子飛走。想想看,一個病人急著問問題,心急如焚,訊息送出後卻像進了黑洞,焦慮感及失落感只會飆高。數據讓我們看見這些細節,也提醒我們哪裡可以做得更貼心、更有效率。
透過數據追蹤,也能幫助我們判斷行銷素材到底有沒有用,才不會像農夫一樣亂撒種,搞不清楚哪塊田地比較肥沃。從憑感覺變成看數據做決定,讓我們的努力不再四處發散,而是更集中、更有效地聚焦。
差異化實戰工作坊
說到行銷最核心的關鍵,那一定就是尋覓獨一無二的印記 「差異化」。不只是醫術要厲害,更要讓人一眼就知道你跟別人不一樣,最好還能記住你。
像建佑醫師把自己打造成「自己幫自己植牙」的牙醫師,或像張聰麒院長將眼科開在「101」並是「醫師的醫師」,這種簡單直接又有記憶點的名字,讓人聽了很難忘記。
這不只是創意,更是用感性跟病人建立連結。畢竟,專業上的優勢很容易被模仿,但那種讓人感受到的溫度與信任,才是真正長久的護城河。
課堂上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「病人說了才算數,不是醫師自己以為的優點」。醫師總愛說自己技術好、經驗多,但病人可能在意的其實是你「穩不穩定」、「有沒有同理心」。
例如:一位醫師十年如一日地待在同一地點看診,這種穩定感本身就會讓病人很安心。但如果沒有人講出來,病人怎麼會知道這件事呢?
差異化不只是為了吸引,更是幫助你找到對的病人,不適合的自然就不會來白跑一趟。這既是尊重,也是互相省時又省力。找到自己獨特的一面,將這一面變成一種有形的「個人標籤」,透過影像或文字傳達出去,那份醫者仁心就不會藏在牆角,而會成為讓人看見、感受到的溫暖風景。
行銷實戰
行銷不只是技巧,還有它的溫度與理念。我們可以建構一個「內容宇宙」,讓病患不管在哪裡搜尋,都有機會接觸到我們的資訊,從而一點一滴建立信任。
這些內容不能只有硬邦邦的醫學知識,還要有人的故事和情感。課堂上建佑醫師分享一個故事,一位因婚姻挫敗、希望藉由牙齒重建找回自信的女性,他透過了解個案背後的故事,將心比心地為客人重拾門面建立自信。
這中間讓我體會到:醫療不只是生理,很多時候也是一種心靈的重建。透過這樣的真實故事、搭配影音分享,可以讓病人感受到我們的專業,也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與陪伴。
線上與線下的一致性,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關鍵。診所的裝潢風格、諮詢師的應對、醫師的說話方式,都該和你對外呈現的品牌形象是一致的。如果你標榜親切溫暖,病人來到現場卻發現冷冰冰,那就會產生「行銷災難」。
還有口碑經營,也可以有策略地設計。例如:為那些願意介紹朋友來看診的病人,設立優享、專人服務,感受到醫療的貼心。這種貼心,其實就是一種隱形的推廣力,會讓人更願意幫你分享與推薦。
那些年踩過的坑
淬鍊後的智慧與前行,才是最真實的。這堂課,建佑醫師與炙讓行銷 Peter 展現過去的地雷區,也幫助大家認識並減少了些冤枉路。
其中最危險的一個,就是陷入價格戰。當你把自己標成「便宜又大碗」,病人對你的印象就很難再翻轉了。價格沒護城河,今天你便宜,明天別人更便宜,這是場永遠打不完的戰爭。
另一個常見問題是「內外不一致」。診所內部如果對品牌定位沒有共識,老闆、櫃台、諮詢師各唱各的,那再強的行銷策略也會像交響樂裡的走音,聽起來怪怪的。
還有一點很關鍵:行銷只是放大器。它不會創造你的價值,只會放大你原本的樣子。如果你的服務本來就有問題、人員流動率高,那就算投再多廣告,只是把問題放大給更多人看而已。
最後還有一個反思,「高質感」真的等於「高價值」嗎?很多診所一心想做出精品形象,卻忽略了病人真正需要的是「溫暖與信任」。真正會帶來高價值病人的,往往是親身參與的活動、長期的關係經營,而不是只靠一支帥氣的廣告影片。
短影音實戰分享
在這個三秒鐘就滑掉一支影片的年代,短影音的魅力已經變成不能忽視的行銷利器了。但重點不是拍得多華麗,而是需展現「鏡頭前的真誠與溫度」!
印象最深的是,建佑醫師提到:醫師就算對著提詞機唸稿,也需讓觀眾感受到他的誠意,這就是「曬人格」的功力。影片不需要太浮誇,有時候醫師在家幫小孩刷牙的日常,比穿西裝在診所侃侃而談還要更打動人心。因為病人看到的,是你「真的很有耐心」、「真的很關心小孩」這種真實的特質。
短影音的主題也很靈活,從常見問題解答、病患故事,到醫師自身經驗分享(例如:試藥心得,不得不說王曜醫師真的很厲害),這些都能幫你跟觀眾拉近距離。有些「反常識」內容,像「洗牙會不會痛,其實關鍵不是醫師技術,而是牙齒健康本身」,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鳴與討論。
當然,短影音不是萬靈丹。它的確能快速打開知名度,但要讓病人真的走進診所、信任你,還需要更深度的圖文與內容堆疊。短影音是門口招牌,但裡面要有故事、有價值,才能讓人留下來。
結語
回頭看這五堂課,自己最大的收穫,不只是學到怎麼行銷,而是學會了一種新的看世界方式。原來,醫療行銷不是要把自己包裝成「很厲害」,而是誠實地把那份「很用心」好好說出來。
「溫柔的專業與數據的畫筆 」我們手上握著的是專業,而數據與內容,是我們畫出這份專業的畫筆。當我們把故事說好,把服務做好,讓每一位走進來的病人感受到安心,那麼這份醫者仁心,就會像畫中的光一樣,照亮更多人心。
行銷不是單純為了曝光,而是為了「讓對的人找得到你」。當好的醫療被看見,那些在資訊洪流中徬徨的病人,也就能順利地,找到他們真正需要的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