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銘洋 (施施) 醫師.醫路有你 WFU

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

「這裏紅、那裏癢!」孩子夏季蟲蟲危機全解析

  
作者:施銘洋


奸詐的蚊子咬得小朋友一包一包又癢又痛


「媽媽,我的腳癢癢的,紅紅一塊塊……」

幼兒園戶外教學回來的傍晚,小恩一邊哭一邊抓腳,家長發現孩子的腿上布滿紅腫疹子,有的甚至出現水泡。媽媽嚇壞了,連忙戴小恩到診所詢問:「醫師,這是被什麼奇怪的蟲子咬了?他一直抓,要不要打針?」

每年夏天,蟲蟲危機出現,孩子們被騷擾後可能癢得難耐、紅腫難消,甚至抓破皮、化膿發炎。事實上,大多數的昆蟲叮咬可以透過外觀初步判斷,若能早點辨識、適當處理,就能少一點驚慌、多一點安心。


為什麼夏天是昆蟲叮咬的高峰期?

台灣夏季高溫潮濕,是蚊蟲最活躍的季節。

孩子們喜歡在戶外奔跑,穿著也較輕薄,皮膚裸露增加,自然成為蚊蟲的「目標」。尤其孩子皮膚細嫩、免疫反應活躍,對叮咬的反應往往比大人強烈。

除了搔癢不適,有時甚至會出現水泡、過敏、細菌感染,甚至罕見的昆蟲傳染病。因此,認識常見叮咬昆蟲與其外觀特徵,可以讓每位照護者更快辨別是哪種蚊蟲造成小朋友的不適?


常見夏日叮咬昆蟲與特徵辨識

以下介紹幾種台灣常見夏日會叮咬或傷害孩子皮膚的昆蟲,包括它們的被咬症狀、傷口型態、分布區域與需要留意(內文多蟲)。


蚊子 - 最熟悉也最麻煩的吸血高手

蚊子叮咬照片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常會突然大叫「好癢喔!」被蚊子叮咬後,幾分鐘內就出現紅紅的一包,越抓越癢,有時抓到破皮流血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典型是一顆圓圓的紅腫包,摸起來微微凸起,中間可能有個小小刺點。若體質敏感,可能變成大片紅腫甚至起水泡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蚊子最愛叮咬手腳臉部耳朵後方這些沒穿衣服的部位,尤其在黃昏、傍晚、潮濕的地方特別活躍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某些蚊子會傳染疾病(如:登革熱、日本腦炎),如果孩子叮咬後持續發燒肌肉痛紅疹嗜睡,請立即就醫!


小黑蚊(蠓)- 癢到懷疑人生的超級小魔王!

小黑蚊叮咬及小黑蚊照片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常說「癢癢癢,整條腿都紅紅的!」小黑蚊咬完後會出現一堆密密麻麻的小紅點,癢得讓人快要跳起來,有些孩子會癢到晚上睡不好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通常是一顆顆紅色小丘疹,排列得很密集,像是被「紅豆冰」鋪滿腿。有時抓久了會變成水泡,甚至結痂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最常出沒於草叢花圃公園邊緣陽台花盆附近,特別是在上午 10 點到下午 3 點之間。喜歡咬小腿大腿手臂這些靠近地面或皮膚薄的地方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小黑蚊比蚊子還可惡!雖然不會傳染病,但癢得更厲害持續時間更久,孩子常常因為抓破皮而導致細菌感染。記得避免在草叢邊久留,也可以穿長褲、擦防蚊液來預防!


蜜蜂 / 虎頭蜂 - 有毒刺的小飛兵團

蜜蜂針刺與蜜蜂停留在手上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孩子如果突然大叫「好痛喔!」,有可能就是被蜜蜂或虎頭蜂螫到了。螫傷當下會有像被針狠狠扎一下一樣的劇烈灼痛感,隨後迅速紅腫發熱,痛、癢一起來,讓人坐立難安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螫處通常會出現紅紅的一塊硬腫,有時直徑可達好幾公分。如果是蜜蜂,仔細一看,紅腫中間可能還留有牠留下的「斷尾」就是倒鉤狀的毒刺!這時候千萬別用手擠,要小心把刺拔掉。若是虎頭蜂,那可是可以連螫好幾次的狠角色,傷口常常更多、更嚴重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蜜蜂與虎頭蜂大多會攻擊裸露的皮膚,像是手臂脖子等。尤其在戶外活動時(如:野餐、爬山、露營),小朋友搖來晃去、不小心驚動了蜂窩,就很可能遭殃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蜂類螫傷的可怕之處,在於有些人會產生嚴重的「全身性過敏反應」!若孩子出現呼吸困難、臉色發白、頭暈或冒冷汗等現象,請立刻送醫。被螫後的大原則是:冰敷拔刺(若有)、觀察。如果是群蜂攻擊或被叮十幾次以上,也可能出現中毒現象,絕不能輕忽!


紅火蟻 - 不是普通的螞蟻,是會噴火的狠角色!

紅火蟻傷口及紅火蟻
  • 被咬症狀
    被紅火蟻攻擊的孩子,常常一開始沒發現發生什麼事,只覺得腳踝癢癢的,接著立刻變成「好癢+好痛」的雙重夾擊。牠們不只是咬,還會在皮膚上「噴毒液」!小朋友常說像是被火燒到,火蟻果然名副其實!
  • 傷口型態
    咬傷後會先紅腫起來,幾個小時內就可能長出像青春痘一樣的小膿包──而且是成群出現的那種,常常是 3~5 顆甚至更多一起冒出來。這些膿包碰不得,抓破容易感染,甚至留下疤痕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紅火蟻最愛叮咬孩子的腳踝小腿屁股附近,特別是穿短褲、涼鞋外出時最容易中標。牠們築巢在草地、土堆、花圃邊,一旦踩到牠們的地盤,就會一窩蜂衝出來反擊!
  • 特別注意
    紅火蟻的毒性不容小覷!對某些體質敏感的孩子來說,甚至可能引發「全身性過敏反應」,像是氣喘、呼吸困難或休克。只要孩子被咬後出現發燒、呼吸不順、頭暈等異常,請立刻就醫。另外,也提醒爸媽不要隨便移動疑似火蟻巢穴,應聯繫地方防疫單位處理比較安全。


跳蚤 - 會跳舞的小吸血鬼

跳蚤傷口及跳蚤
  • 被咬症狀
    跳蚤咬人可不是輕輕一口就算了,它會在你腿上開「跳蚤舞會」,每跳一下就留下一個癢到不行的小紅點!孩子常常一邊玩一邊狂抓,抓到皮破都還停不下來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跳蚤的咬痕通常不只一顆,還會很有規律地排成直線三角形,或是一整群。每一顆紅疹大概像綠豆大小,中間有個微微凸起的點,有時還會出現一圈比較淡的紅暈,像是蚊子叮咬的進化版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跳蚤的跳躍力很強,但高度有限,大多集中在腰以下的區域。像是小腿、腳踝、屁股、褲頭周圍都是它們最愛的落腳點,特別是孩子們坐地上、在草地打滾的時候,最容易被咬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跳蚤通常來自寵物(尤其是貓狗)或是久沒清掃的地毯、床墊,如果家裡養毛孩又常出現紅疹,需要小心!另外,嬰兒因為常趴在地上或躺在地墊上,更是跳蚤的「五星級大餐」目標。別忘了:環境清潔寢具曝曬寵物除蚤,三步驟是防跳蚤的王道!


隱翅蟲 - 不是咬你,是讓你不小心「踩到地雷」!

隱翅蟲傷口及隱翅蟲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,隱翅蟲並不會咬人!但牠們體內的毒液超強,只要不小心讓牠爬在皮膚上、或是一巴掌拍死牠,體液一沾到皮膚,幾小時內就會開始出現刺痛、灼熱感,有些孩子甚至會喊「好像被火燒到一樣癢」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隱翅蟲「毒液攻擊」的皮膚會紅紅腫腫冒水泡,嚴重的甚至出現膿疱或潰爛。常見傷口呈現「線狀」、「片狀」或「像一條痕」的排列,看起來像被熱湯潑過,非常嚇人,家長常以為是嚴重的燙傷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隱翅蟲喜歡在晚上出沒,特別是靠近燈光的地方。孩子在睡夢中,牠就可能悄悄爬上脖子手臂等皮膚細嫩處。當孩子翻身時不小心壓破,毒液就這麼「大面積塗抹」上去了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最重要的一點是:不要拍打!不要捻爆!
    當你或孩子看到有一隻黑橘色細長蟲子在皮膚上時,請用紙巾輕輕移走或把牠吹走。如果真的不小心接觸到牠的毒液,記得馬上用大量清水沖洗皮膚,並視情況擦上類固醇藥膏或就醫處理。
    另外,被毒液沾過的地方,傷口癒合後常會留下明顯的色素沉澱,對愛漂亮的小朋友來說可是件心碎的事!


毛毛蟲 - 軟綿綿的外表,藏著暗器的刺客!

毛毛蟲傷口及毛毛蟲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毛毛蟲也不是「咬」,而是牠身上的毒毛或毒刺碰到皮膚,孩子可能在接觸後立刻大喊「癢癢的!」或「痛痛的!」有些人甚至說像被仙人掌扎了一樣,當場紅、腫、刺痛樣樣來,有時還會有灼熱感。
  • 傷口型態
    接觸部位會出現紅疹小水泡膿泡,排列成一條一片。毒毛會卡在皮膚裡,有時會看到小黑點,就是殘留在皮膚上的毒刺,孩子常因為太癢一直抓,結果變成抓破皮或繼發感染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毛毛蟲常出沒在校園、樹下、公園、步道旁的灌木或地面,春夏之間活動旺盛。孩子常因為好奇靠近、撿葉子玩,或坐在樹下玩耍時不小心壓到而中招。手臂大腿脖子等裸露部位是最容易接觸到的地方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遇到毛毛蟲,千萬不要用手撥開或拍掉!牠的毒毛一旦飛散,就算沒碰到本蟲也可能引起皮膚反應。
    較為適當的處理方式是:先用膠帶貼撕,將毒毛黏除;再用大量清水沖洗;若出現嚴重紅腫、水泡,務必就醫。


荔枝椿象 - 不是叮你,是用臭臭毒液「潑」你!

荔枝椿象傷口及荔枝椿象
  • 被咬症狀
    其實荔枝椿象不會咬人、也不會叮人,但牠一緊張、被驚擾,就會噴出一種超臭又具腐蝕性的液體。這種液體一沾到皮膚,孩子馬上可能覺得燒燒的、刺刺的,有些人還會說「像被辣椒水噴到一樣」!
  • 傷口型態
    被噴到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灼熱、甚至潰爛,有時還會起水泡,嚴重者可能變成結痂後的黑色傷口。後續癒合後,常常會留下色素沉澱,皮膚暗一塊很明顯。
  • 分布區域
    荔枝椿象最喜歡荔枝、龍眼等果樹,夏天果園、山區、公園綠地都可能遇到牠。現在因為擴散太快,平地都市的樹上也可能躲著牠!牠具有趨光性,晚上常飛進家裡或學校教室裡亂竄,燈一開就出現。
  • 特別注意
    千萬不要被牠的外表騙了(長得像盾牌的椿象),千萬不要用手拍打或用力捏死牠!那會讓牠的毒液四濺,反而傷得更嚴重。
    若不小心被噴到皮膚,請立刻:用大量清水沖洗(避免毒液停留),不要搓揉或抓,以免毒液擴散,如出現紅腫、水泡、灼痛,請儘快就醫處理。若看到「盾牌蟲」時,安靜地離開現場,不要當牠的驚嚇來源喔!


結語

夏天是孩子們最愛的季節,但也是各種蟲蟲蠢蠢欲動的時間。從愛叮腳踝的小黑蚊、會潑毒的隱翅蟲、噴腐蝕水的荔枝椿象、靜靜吸血的跳蚤,每一種「蟲蟲危機」都有不同的威力與應對方法。

為了讓孩子們玩得開心、睡得安穩、皮膚不紅腫,爸媽與老師們可以記得以下 4 步驟:
  • 被咬(或接觸)後有沒有?還是沒感覺
  • 皮膚變成什麼樣?紅腫起疹水泡焦痂
  • 孩子最近去哪裡?草地?野外?還是住家或床上?
  • 有沒有反覆出現?家中或學校其他人也有嗎?
若孩子被咬或接觸蟲毒後,傷口清潔第一步,別亂抓亂拔!觀察 24 小時內症狀變化,有惡化就醫。有特殊表現(如:潰瘍、焦痂)、或孩子出現發燒、嗜睡、嘔吐、喘等症狀時,請盡快就診,並告訴醫師「最近有去野外或被不明昆蟲叮咬」。

我們無法完全避免蟲蟲,但只要「認得牠、處理得當」,就能大大降低孩子被蟲叮咬的不適與風險。這個夏天,讓孩子們玩得開心,也讓爸媽照顧得安心!
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



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

實戰 OMO 360 從數據到業績的科學行銷心得隨筆

  
作者:施銘洋


Q 版林建佑醫師比著他的招牌動作愛心


這次「實戰 OMO 360 從數據到業績的科學行銷」工作坊,就像一幅慢慢打開的長卷畫,裡頭每卷打開時,實則蘊含著讓人開竅的智慧。它一點一滴洗去我對醫療行銷的迷思,勾起那個「想讓好醫療被看見」的初衷,溫柔又務實地擺在眼前。

回想過去,醫界前輩常說:「把醫療做好就好,病人會介紹病人。」那時醫師憑著醫術與日積月累的口碑,讓診所像一棵樹般慢慢茁壯,靜靜在社區裡生根。但時代變了,各社群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大家看病不再只聽親戚推薦,而是問 Google 看社群。

現在的世界,價格競爭像打群架,口碑力量再好,也難以獨撐全場。這時如果沒有一套有方向、有數據、能落地的行銷策略,就像在黑暗中摸象,根本看不清該往哪走,更別說讓那一顆顆醫者仁心被真正看見與信任。


數據導向行銷思維

一開場,建佑醫師就帶著大家走進「數據導向」這聽起來有點冰冷的世界,看到課程表時以為是堂硬課程(因為排在第一堂),但愈聽愈覺得,欸?了解這數字後,其實還滿有溫度的。

以前我們習慣靠直覺、靠經驗來摸行銷,如今得開始追蹤整個行銷漏斗,從一開始的曝光,到讓人認識你、開始考慮你,一路到真的走進診所、下定決心治療。林醫師以自己的親生經歷分享,活生生地讓人看到「數據真的很有力」。

其中,建佑醫師提醒:臉書訊息儘量要在一小時內回覆,不然潛在客戶就會像煮熟的鴨子飛走。想想看,一個病人急著問問題,心急如焚,訊息送出後卻像進了黑洞,焦慮感及失落感只會飆高。數據讓我們看見這些細節,也提醒我們哪裡可以做得更貼心、更有效率。

透過數據追蹤,也能幫助我們判斷行銷素材到底有沒有用,才不會像農夫一樣亂撒種,搞不清楚哪塊田地比較肥沃。從憑感覺變成看數據做決定,讓我們的努力不再四處發散,而是更集中、更有效地聚焦。


差異化實戰工作坊

說到行銷最核心的關鍵,那一定就是尋覓獨一無二的印記 「差異化」。不只是醫術要厲害,更要讓人一眼就知道你跟別人不一樣,最好還能記住你。

像建佑醫師把自己打造成「自己幫自己植牙」的牙醫師,或像張聰麒院長將眼科開在「101」並是「醫師的醫師」,這種簡單直接又有記憶點的名字,讓人聽了很難忘記。

這不只是創意,更是用感性跟病人建立連結。畢竟,專業上的優勢很容易被模仿,但那種讓人感受到的溫度與信任,才是真正長久的護城河。

課堂上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「病人說了才算數,不是醫師自己以為的優點」。醫師總愛說自己技術好、經驗多,但病人可能在意的其實是你「穩不穩定」、「有沒有同理心」。

例如:一位醫師十年如一日地待在同一地點看診,這種穩定感本身就會讓病人很安心。但如果沒有人講出來,病人怎麼會知道這件事呢?

差異化不只是為了吸引,更是幫助你找到對的病人,不適合的自然就不會來白跑一趟。這既是尊重,也是互相省時又省力。找到自己獨特的一面,將這一面變成一種有形的「個人標籤」,透過影像或文字傳達出去,那份醫者仁心就不會藏在牆角,而會成為讓人看見、感受到的溫暖風景。


行銷實戰

行銷不只是技巧,還有它的溫度與理念。我們可以建構一個「內容宇宙」,讓病患不管在哪裡搜尋,都有機會接觸到我們的資訊,從而一點一滴建立信任。

這些內容不能只有硬邦邦的醫學知識,還要有人的故事和情感。課堂上建佑醫師分享一個故事,一位因婚姻挫敗、希望藉由牙齒重建找回自信的女性,他透過了解個案背後的故事,將心比心地為客人重拾門面建立自信。

這中間讓我體會到:醫療不只是生理,很多時候也是一種心靈的重建。透過這樣的真實故事、搭配影音分享,可以讓病人感受到我們的專業,也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與陪伴。

線上與線下的一致性,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關鍵。診所的裝潢風格、諮詢師的應對、醫師的說話方式,都該和你對外呈現的品牌形象是一致的。如果你標榜親切溫暖,病人來到現場卻發現冷冰冰,那就會產生「行銷災難」。

還有口碑經營,也可以有策略地設計。例如:為那些願意介紹朋友來看診的病人,設立優享、專人服務,感受到醫療的貼心。這種貼心,其實就是一種隱形的推廣力,會讓人更願意幫你分享與推薦。


那些年踩過的坑

淬鍊後的智慧與前行,才是最真實的。這堂課,建佑醫師與炙讓行銷 Peter 展現過去的地雷區,也幫助大家認識並減少了些冤枉路。

其中最危險的一個,就是陷入價格戰。當你把自己標成「便宜又大碗」,病人對你的印象就很難再翻轉了。價格沒護城河,今天你便宜,明天別人更便宜,這是場永遠打不完的戰爭。

另一個常見問題是「內外不一致」。診所內部如果對品牌定位沒有共識,老闆、櫃台、諮詢師各唱各的,那再強的行銷策略也會像交響樂裡的走音,聽起來怪怪的。

還有一點很關鍵:行銷只是放大器。它不會創造你的價值,只會放大你原本的樣子。如果你的服務本來就有問題、人員流動率高,那就算投再多廣告,只是把問題放大給更多人看而已。

最後還有一個反思,「高質感」真的等於「高價值」嗎?很多診所一心想做出精品形象,卻忽略了病人真正需要的是「溫暖與信任」。真正會帶來高價值病人的,往往是親身參與的活動、長期的關係經營,而不是只靠一支帥氣的廣告影片。


短影音實戰分享

在這個三秒鐘就滑掉一支影片的年代,短影音的魅力已經變成不能忽視的行銷利器了。但重點不是拍得多華麗,而是需展現「鏡頭前的真誠與溫度」!

印象最深的是,建佑醫師提到:醫師就算對著提詞機唸稿,也需讓觀眾感受到他的誠意,這就是「曬人格」的功力。影片不需要太浮誇,有時候醫師在家幫小孩刷牙的日常,比穿西裝在診所侃侃而談還要更打動人心。因為病人看到的,是你「真的很有耐心」、「真的很關心小孩」這種真實的特質。

短影音的主題也很靈活,從常見問題解答、病患故事,到醫師自身經驗分享(例如:試藥心得,不得不說王曜醫師真的很厲害),這些都能幫你跟觀眾拉近距離。有些「反常識」內容,像「洗牙會不會痛,其實關鍵不是醫師技術,而是牙齒健康本身」,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鳴與討論。

當然,短影音不是萬靈丹。它的確能快速打開知名度,但要讓病人真的走進診所、信任你,還需要更深度的圖文與內容堆疊。短影音是門口招牌,但裡面要有故事、有價值,才能讓人留下來。


結語

回頭看這五堂課,自己最大的收穫,不只是學到怎麼行銷,而是學會了一種新的看世界方式。原來,醫療行銷不是要把自己包裝成「很厲害」,而是誠實地把那份「很用心」好好說出來。

「溫柔的專業與數據的畫筆 」我們手上握著的是專業,而數據與內容,是我們畫出這份專業的畫筆。當我們把故事說好,把服務做好,讓每一位走進來的病人感受到安心,那麼這份醫者仁心,就會像畫中的光一樣,照亮更多人心。

行銷不是單純為了曝光,而是為了「讓對的人找得到你」。當好的醫療被看見,那些在資訊洪流中徬徨的病人,也就能順利地,找到他們真正需要的你。


會後與林建佑醫師大合照


最新文章



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

從理念到核心:參訪馬光中醫學到的事

 
作者:施銘洋


施施醫師與黃執行長


站在馬光中醫信義旗艦店門口,我彷彿被迎進一幕靜謐而溫柔的畫面中。那一道氣派而晶亮的玻璃帷幕,不張揚卻自帶氣勢;踏入其中,一座高聳壯麗的書牆靜靜矗立,書籍琳瑯滿目、錯落有致,無聲地訴說著黃福祥執行長對知識的敬仰與對歲月的珍惜。這景致,令我想起紐約摩根圖書館牆,同樣靜美、同樣令人屏息。


馬光中醫書牆


然而,景物終究只是景物。真正讓人動容的,是馬光團隊中每一位成員身上散發的那份細膩與光芒。他們的關懷,不張揚卻貼心;他們的眼神,如初春晨曦,溫潤而堅定。即便是在冗長繁瑣的會議中,那些明亮的眼神始終如一,彷彿在默默告訴來訪者:「我們在這裡,是為了迎接每一位真誠而來的人。」

我在心底輕聲自問:這樣溫潤的「人和」,究竟該如何達成?於是在提問的時刻,我將此疑問請教黃執行長。


我與黃執行長對談


黃執行長答道:「一切,要從明確的核心理念開始。就如馬光中醫始終堅持的信念『善待同仁、照護患者、堅持專業、誠實正直』。」

他進一步說道:「要尋得那些真正認同這份理念的人,讓彼此凝聚,方能共赴前路。領導者的責任,不只是掌舵,更是描繪願景、分享夢想,讓每一位同仁在心中種下屬於自己的未來。夢想誠可貴,但也別忘了現實的重量:同仁的柴米油鹽,也要一併放在心上。有幾分願景,就得有幾分踏實。唯有如此,團隊方能如大河之水,涓滴不息,終能奔騰成海。」

這些話語,如潤物無聲的春雨,靜流入心田。一位真正的領袖,不僅是在風雨中撐傘之人,更是點燈於夜、暖人於寒的存在。他們用實際的行動與誠摯的關懷,點燃夥伴心中那一盞盞屬於未來的燈。

參訪漸入尾聲,眾人卻仍依依不捨。每雙眼眸裡都盛著滿滿的收穫與感動,而我亦然。只可惜因事未能參與會後豪老師與眾多前輩們的覆盤,心中不免留下一絲遺憾。然而,就如一場好戲,不必全然看完才懂得其美;我所體會的,已足夠豐盈此行。

這一日的經歷,如一縷春風,在心湖掀起層層漣漪。再強大的人,也無法獨自築夢;唯有與志同道合的人攜手,彼此溫暖、彼此信任,方能將那一紙藍圖,化作眼前的真實與未來的希望。

我在心底默默許下心願:若有一天,我也有足夠的力量,願也能如今日見到的這些前輩一般,不僅追求自己的高度,也願彎下身,輕輕扶起那些仍在摸索中的人們,陪他們走一段路,看一段風景,照一段夢想。

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

腸病毒不只是嘴破起紅疹?這 5 種警訊爸媽一定要知道!

 
作者:施銘洋


封面


先前聊了腸病毒是什麼,接下來要來說說更重要的一件事: 雖然大部分孩子得腸病毒是出現嘴巴破、手腳紅疹、發燒幾天,但......也有少部分的孩子,可能會發展成重症!

所以爸媽一定要會看!只要抓住幾個「紅燈警訊」,在第一時間就帶孩子看醫師,就能大大降低嚴重併發症發生的機會。


什麼是腸病毒重症?

腸病毒其實有「很多型」,其中有些型,像是:腸病毒 71 型(EV 71)、克沙奇 A16 型(CA 16)、伊科 11 型(E 11)就比較容易引發重症。

重症的意思是:「病毒攻擊到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,造成腦炎腦膜炎心肌炎等狀況。」

但別緊張!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重症,只要爸媽會觀察,就可以安心許多。


重症警訊五大徵兆!一個都不能忽略!

  • 嗜睡、意識不清
    孩子怎麼叫都叫不起來,或看起來有點「迷迷糊糊」、眼神渙散、反應遲鈍。
  • 肢體無力
    走路歪歪斜斜、站不穩,或抱起來覺得「軟綿綿」沒力氣,連自己喝水拿湯匙都有困難。
  • 肌躍型抽搐
    睡覺或清醒時出現無原因的驚嚇反應或突然抖動。
  • 持續嘔吐
    不是偶爾吐一下,而是一吃就吐、吐不停,甚至吐到沒辦法進食、喝水。
  •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
    喘、呼吸困難(呼吸時一直點頭、鼻子一張一縮、脖子中間有凹陷、肋骨中間有凹陷)、心跳明顯加快。

《肌躍型抽搐影片》


一但出現這些狀況,該怎麼辦?

  • 別等!不要觀察太久
    有些爸媽會覺得:「再看看就好吧?」但腸病毒重症進展很快,有可能幾小時內急轉直下。
  • 立刻就醫、說清楚症狀
    到醫院時,記得清楚說出孩子是「疑似腸病毒」,並描述出現的警訊,或是將情況用照片影像記錄下來,讓醫師判斷是否需要住院觀察。
  • 送到有「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」的地方
    台灣各縣市都有設立腸病毒責任醫院(點我看專責醫院),如果醫師評估有危險,會建議轉院以利追蹤與治療。

小提醒:不是發燒就等於重症

很多爸媽一看到發燒就會比較緊張,其實發燒是身體在對抗病毒,不一定就是危險警訊。但如果高燒超過 3 天、加上前面提到的那些「不尋常狀況」,那就要提高警覺!


結語

親愛的爸爸媽媽,就是最棒的守護者!雖然我們不是醫生,但我們是孩子的第一線觀察者。只要知道什麼是警訊、什麼時候該就醫,就能把握黃金時間,幫孩子安全度過危險期。

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

2025 白袍人生學院高峰年會心得

  
作者:施銘洋


心得封面


自從豪老師一一敲定了六月二十二日高峰年會的講師陣容,課程安排也一一落實,連細碎的工作人員分流都安排得穩當明白後,心裡便像被一線溫光照著,日日都有所期待。

那不只是一次活動,更像是一場熟悉的重逢,不僅能與白袍人生學院的伙伴們面對面寒暄,更有幸親炙許多講者的智慧火花。他們每位都是在公關、行銷、人生規劃、斜槓轉型、溝通藝術、自我經營上,頗有實功的人物;往常想上一堂他們的課,還得和眾人鬥快點滑鼠,如今竟能在一日之中,盡覽諸家風采,實在難得。

這樣的機會,若非豪老師傾心安排、耐心促成,又怎能聚得起這麼多願意分享心法的強者?那日我雖擔任工作人員,行來匆匆,無暇與人細語,也沒空留下幾張影像作紀;但心裡的滿足卻如江水,靜靜漲滿了心湖。趁著記憶仍溫,將當天每一位講師的話語與思緒記下,盼日後再翻閱時,不只回味當時的悸動,也能更深地咀嚼那份溫度與啟發。


張益豪醫師  診所開業談 第二間診所的人生覆盤

豪老師的分享,宛如一場對過往開業路途的深刻回眸,細數著第二間診所踏足的雷區,言語上自豪但也有備受挑戰之感。他道盡了大樓店面那瑣碎而耗神的社區管理法規之擾,從監視器到設備使用,無一不需管委會首肯,如絆腳石般延緩了開業的步履;那社區消防遲遲未過的時期,資金空耗,只能等待,頗讓人深感無奈。

本以為車水馬龍的四線道,是人潮來往之處,但卻是車速過快,難以駐足之地;反倒不如一至二 線道那般易於停歇,可供文市診所駐足;而那隱藏於綠園道內的診所,空有網絡聲名,卻缺乏被動人流,方知「空戰」終究須有「實體人流」為基,主動行銷應所有所準備。

診所空間的垂直多層,對年邁患者而言,攀爬之苦,是一大痛點,遠不及水平空間的寬敞舒適。醫師與助理人數之不足,加重了醫療業務負擔,凸顯了 n+1 配置之必要。藥局切割雖有稅務之利,仍需緊密協作,減少病人奔波之擾。

這一切的「覆盤」,皆是血淚交織的教訓,引人深思。


高愷蓮醫師 攝影人生學:為什麼走出不一樣的人生!

愷蓮醫師的攝影人生學,是一幅從迷茫到綻放的生命畫卷。求學時掙扎於醫師本業的她,不知所向。卻意外於大五那年不小心接觸攝影,自此一頭栽進這世界,按下快門的熱情如熾焰般燃燒,再也無法停歇。

然而,當這股熱情面對現實社會的冷酷時,著實被澆了一盆冷水,沒錢、沒店面、沒人氣,深嘗社會之苦。面對現實,從零開始,做著網拍小妹的雜活,一邊打工存錢,一邊瘋狂積累作品,每月可拍數十場,只為那微茫的被看見,終究幸運地獲得關注,迎來第一個轉折。

婚紗攝影的 SOP 化,卻又讓她一度陷入迷惘與難過。幸得貴人點撥,她毅然決然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捕捉每一對新人的個性,打破常規,不懼他人眼光。這第二個轉折,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筆,她學會了在困境中思考變通,勇於面對恐懼,縱使旁人看不懂她的「離經叛道」,她仍堅持自我,最終活出了獨屬於自己的影像風格。

當我一張張點開投影片,那些靈動的色彩、鮮明的光影,便如潮水般湧入眼簾。每一幅都是有生命的,彷彿會呼吸、會低語,讓人不由得駐足凝視。回想自己年少時,也曾懷抱過攝影的夢,心中便生出一份特別的敬意。

她的故事,不只是關於鏡頭與光圈,更是一首熱情的詩,一篇堅持的文,一段用勇氣譜成的樂章。那不僅是記錄風景,更是引領人們穿越框架,看見那框外更深邃、更自由的天地。這樣的創作,是靈魂的顯影,是對生命最溫柔的凝視。


張宜真執行長 
公關學:提升個人品牌與媒體曝光度
如何成為新聞常客的「專家」,善用醫療素材啟動媒體力

宜真執行長擘劃的公關學,猶如一曲奏鳴,揭示了醫療品牌躍然紙上的奧秘,她以自身從媒體跨足政治、文化至醫療的斜槓經歷,證明了善用媒體行銷能力的非凡力量。她堅信,正面醫療新聞無需一毛錢,亦可登上全國主流媒體。

品牌力之建立,首重醫師的形象定位與專業醫療特色,更關鍵的是病患的立挺,一張九旬患者比讚的照片,勝過千言萬語,登上頭版,引人共鳴。

其次為行銷六大攻略:新奇創意的新聞、搭上時事的話題、淺顯易懂的文字、千言萬語的照片、結合應景的活動,以及友好媒體的關係。

執行長以自家醫院醫師跳舞、改編流行歌曲為衛教內容為例,展現了醫療新聞的活潑與多元,成功創造免費且高效的曝光。即時回覆媒體需求,互動中建立信任更是重點。

最後亦鼓勵每位醫師,都能撰寫 500 字新聞稿,將專業知識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行銷,因為「醫生說自己好還不夠好,最厲害的是當病患願意站出來立挺你,才是真正的有口皆碑」。


老獅說學院 
影音學:創造短影音的快速行銷爆點步
醫療短影音的製作框架與必知撇步

老獅說的短影音學,剖析了數字洪流下的行銷真諦。他強調「流量不會賺錢」,應追尋有效流量,而非盲目追求浮華的「自爽量」,關鍵在於精準的定位,讓觀眾因特定內容而關注,形成「鐵粉」,而非見異思遷的「別粉」。

短影音是廣度的利器,而長影音則為深度之基,兩者相輔相成,共同建立品牌。老獅說揭示常見三大誤區:缺乏主題致內容散漫;缺乏互動使傳播單向;以及流量迷失於錯誤格式。應「降維打擊」,將專業知識以淺顯易懂之語傳遞,讓普羅大眾皆可領會。

他大力推崇全平台曝光,如子彈般散佈於各社交媒體,利用演算法觸及陌生受眾,實現免費的流量變現。更重要的是,短影音是建立個人「資產」的過程,避免了員工離職帶走流量的風險。數字人好用,但不代表醫師,醫師們需勇於露臉,因為「露臉」即是你的 Logo。

在這堂課,老獅說將數位時代下,如何精準佈局、持續輸出、並將個人影響力化為堅實資產扎扎實實地分享出來,其見解如同醍醐灌頂,催人奮進。


林建佑醫師 
行銷學:短世代的長行銷 
如何以短影音與文字搭配行銷漏斗,放大差異化

林院長的「短世代的長行銷」講座,如清泉般為迷失在速食流量的行銷者指引方向。他強調,在短影音、短文盛行的今日,仍須為長期的行銷佈局鋪路,其核心即是「短而有力,疊加而長」。

透過簡潔有力的訊息,建立鮮明的標籤,讓人們能更好被看見與記住,從而有機會持續疊加品牌價值,產生長期信任,因為信任預值不因時代改變。以「自己幫自己植牙」的標籤為例,證明了速效標籤如何連結專業並創造廣泛傳播。

其所提出的行銷藥理學:
  • 用戶視角
    避免自說自話的說教,同理病患需求,將診間對話轉化為引人共鳴的故事。
  • 經營邏輯
    行銷策略需與診所營運目標綁定,確保數據能轉化為實際行動,而非僅僅是華麗的數字。
  • 交易閉環
    細緻檢視從潛在客戶到最終轉化的每一個環節,減少摩擦力,提升效率。
  • 數據導向
    強調數據必須在完整交易閉環中解讀方有意義,避免只看成交率等片面指標,從流失客戶中探究優化空間。

做著回家作業的我,從交易閉環圖,寫出每個節點的數據指標,逐漸了解到這四大心法,如同基石,著實穩固了短世代行銷的長遠效益。


陳欣湄醫師 
斜槓學:專業 × 自媒體 × 媒體 × 副業 
蝴蝶效應應用最大化,與媒體溝通的學問 

欣湄醫師的分享,宛如一場輕巧的舞步,展現了專業與多元生活融會貫通的藝術。她的媒體之路,始於一場意想不到的機緣,從大陸節目主持到臺灣各大電視台的來賓,於主持人和來賓訪談中摸索出醫學知識與普羅大眾溝通的「語速」與「深度」,如同調整呼吸,讓話語直抵人心。

迷途中,覓得了功能醫學,如撥開迷霧,不再僅僅是剪去黃葉,而是深入探究樹根,尋求疾病的本源。最初僅是於 FB 上興趣使然的塗鴉(我也是粉絲之一),卻意外開啟了自媒體,建立她與眾人共鳴的橋樑。

而個人品牌營養品的誕生,更是源於病患的需求,從為病患調配,到逐漸發展成具規模的品牌,這一切都是順著內心所向,積微成著。

斜槓人生,挑戰與辛勞並存,時間如碎紙般散落,但她卻從中找到樂趣,如同樂在拆解每日的「炸彈」,以 80 分哲學,在多重角色間優雅穿梭,並勇於嘗試與忠於自我,每一段經歷都如網般交織,互為表裡,成就了今日獨特的她。


黃煜晏醫師 
魔術醫學:趣味結合專業,提升醫患體驗 
如何將人生的興趣融入醫療工作,帶來多元啟發

黃院長的分享,如同一場精妙的魔術表演,將醫學的嚴謹與藝術的靈動巧妙結合。他以魔術師的視角,將看診過程視為一場精心編排的「秀」。

首先揭示「錯誤引導 (misdirection)」的奧秘,教導我們如何引導病患的注意力,如同魔術師輕巧地轉移視線,讓重要衛教資訊深入人心,而非僅是耳邊風;接著,引入「永遠契合 (Always Hit)」的理念,強調根據病患的不同需求與個性,靈活切換溝通劇本,如同舞台上隨機應變的表演者,總能給予病患所需,無論是嚴厲督促或溫柔陪伴;最後,闡述了「峰終定律 (Peak-End Rule)」在醫病互動中的應用,提醒我們病患僅會記住最美好的高潮點與最終的離別瞬間。

因此,醫生的問診環節應設計為最高潮,而離開時的道別亦需充滿溫度,讓病患的心滿意足地離開,如同看完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,心頭暖暖,回味無窮。這不僅是提升醫病關係的藝術,更是營造深刻記憶的智慧。


王東明老師 
溝通學:強化口語表達,升級團隊協作 
職場巧實力:與同事及下屬的溝通與合作,創造雙贏模式

東明老師的講述,如同一股清流,直指溝通的核心。他強調,專業固然重要,但若無法有效溝通,恐生誤會,甚至引發網路負評,如同暗礁潛伏,隨時可能讓醫生的專業形象觸礁。

與同事的「相處」應轉化為「夥伴」關係,以同理心取代指責,因為「員工是你最忠實的法務,因為他什麼都知道(諸如發票大小事)」。透過多位醫師的案例,細膩地剖析了「言之有物」的精髓,指出溝通不僅是傳遞資訊,更要具備「誤」(消除誤解)、「物」(提供實用物品或解決方案),以及「悟」(引導對方頓悟)。

鼓勵醫師們要「走下神壇」,用對方聽得懂的「故事」取代「道理」,尤其要善用正向觀察與靈活應變,如同春風化雨,悄然影響他人的思維與行為。更以自身換裝的行為為例,生動詮釋了「夠靈活」的重要性,提醒我們不僅要不斷「更新」,更要勇於「進化」,因為專業的展現,最終在於能否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,解決其真正的問題。


77 老大 
自媒體經營學:如何經營自媒體、短影音 
打造個人品牌,創造網路聲量與粉絲黏著度

77 老大的分享,充滿了獨特的熱情與犀利,如同疾風驟雨,直擊自媒體經營的要害。自媒體是今日醫生的「數位名片」,不可或缺,否則他人之言將誤傳你貌。

課堂中鼓勵在場醫生們於三個月內建立獨特的「醫生人設」,如幽默、貼近生活或專業破除謠言。「熬夜養生法」與「懶人減肥法」正是貼近大眾痛點的明證,如同春日暖陽,輕輕引導而非強硬命令。

在短影音時代,「黃金三秒鉤子」是非常重要,開頭就要勾住,如同漁夫撒網,精準捕捉觀眾注意力。即使是枸杞的科普,也能用生動誇張的語氣與肢體語言,瞬間提升觀看量,讓觀眾「沒有一句話你跳得走」。

此外,利用「60% 專業 + 40% 生活與時事」的黃金比例,鼓勵醫生們展現真實面貌,戳破大眾對醫生職業的刻板印象。而面對「黑粉」與「同行攻擊」,需以灑脫的態度將其視為「題材」與「甜蜜的負擔」,並以自身被狗仔跟拍的經歷為例,展現了將危機化為轉機的智慧。

77 老大強調,自媒體經營需自然、真實,用手機即可開拍,並善用語速與表情,將問診時的口語化風格帶入鏡頭,如同與老朋友話家常,讓觀眾感受到最親近的專業。


張益豪醫師/ 曹皓威醫師/ 77 老大 
白袍經營實戰:醫療職涯版圖 

這場圓桌對談,匯聚了不同醫療領域的智慧,共同勾勒出白袍生涯的經營實戰圖景。

面對短影音內容製作,77 老大建議醫生可與助理以 Q&A 方式對話,讓內容自然流暢,並強調「接地氣」的重要性,用生活化的語言與患者溝通。

曹院長則從診所經營者的角度,深入剖析了行銷管道與患者消費力道的關係,指出牙科作為健保基礎的產業,自費市場的波動性更顯著,而「利他」的行銷策略,如「幫助你媽媽不失智」或「幫助你爸爸不植牙」,能有效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,讓診所營運更加穩固。

而高階人才招募,則強調內部培養的重要性,「最棒的人才」往往是從基層逐步成長,對企業文化有深厚認同的夥伴。其以親身經歷為鑑,說明空降高階主管雖可能帶來新視野,但若與經營本體缺乏連結,或無法「帶槍打仗」,則難以發揮實質效益。

豪老師也認同曹院長看法,醫生應發揮自身長處,找到興趣與本業能「滾起飛輪」的斜槓,從中領悟商業思維與成本控管的奧秘,為未來的職涯版圖不斷疊加與豐厚。

這場對談,不僅是專業知識的交流,更是經營哲學的碰撞,為在場的白袍工作者,指引了一條通往多元且穩健發展的道路。


結語

活動結束的那一刻,其實有點不捨。講者、與會者一位位離席,場地慢慢清空,站在那裡,突然覺得心裡空了一塊,但又好像被什麼悄悄填滿。當天忙著當工作人員,沒拍幾張照片,也沒留下什麼實體紀念,但講者的每句話、每個眼神,卻都像種子一樣,靜靜種在心中。

這場年會不像一場典型的醫學會議,反而更像是一段讓人慢下腳步、靜下心來,重新梳理職涯方向與初心的旅程。有些講者分享的是專業策略與工具,有些則娓娓道來他們走過的彎路與選擇,而他們的存在,就像一位位溫柔的引路人,不急不徐,在你耳邊提醒:你可以走得不一樣,也可以走得更自在。

若有一天,我也能將這些講者的智慧細細咀嚼、融會於心,並在日常中實踐出來,那麼我也期盼,能成為他人眼中的微光,在他們迷惘時,照見一條路。而這份光,正是這一天留在我心中,最長久的禮物。